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其与生活、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儿童与生活”入手,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要素是激情、明理、导向。教师在品德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促使学生知理动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学科教学,实现学科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观念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思想素质情况,而故事教学法是具有调节品德课堂且趣味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情况,对故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学生探究合作、角色扮演、做游戏、加强课堂训练、做学生的表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尝试通过点燃学生参与真情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即妙引生活之水,激发参与的内在动力;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时空以及运用"动态讨论"的教学方法等活化参与方式,引导积极参与;通过创设情境等途径引导孩子体验参与的快乐和价值,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用好教材资源,细化教学过程,利用社会热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对品德课程的认识,更新品德学科基础知识,开阔品德教学视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依托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品德课堂育人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已开设多年了,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如何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如何提高的教学实效?如何让学生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我认为应该从课前探究、课堂活动、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利用多种策略,巧妙设计<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提出:“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结合课程内容赋予了特殊使命——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使课程的定位落到实处,完成这一目标,我认为掌握一定的适合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严宝军 《学周刊C版》2014,(12):144-145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姜志东 《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要特别将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教育部门特别注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着重从品德与社会课的属性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小学品德社会课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功能的弱化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品德课成了道德内容匮乏的空架子。要发挥好品德课程的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清品德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以及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对课程功能发挥产生的影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诸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一、小学品德课教学德育功能发挥的困境1.德育外延的泛化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我国,德育是范围很广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张爱真 《文教资料》2009,(21):166-167
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胜任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对国外教学方法进行模仿和借鉴及挖掘学生资源.本文对初等教育专业"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方法等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0.
魏琴 《山东教育》2007,(3):47-49
品德课是育人的重要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品德教学应努力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