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规模分布刻画了一个经济体或一个产业整体企业成长状态及其动态演进过程,反映了该经济体或该产业的市场结构及其产业组织演进的特征事实。基于1998—2007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相关数据,同时采用对数正态分布、Zipf分布、SCL、FSS等4种分布函数拟合并检验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分布状况。结果表明:SCL、FSS分布函数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规模分布拟合的效果比Zipf分布函数拟合的效果要好,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好;数据还显示,2005—2007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规模分布渐进趋向稳定状态。考虑到不同规模的企业规模分布的差异性,对大、中、小型企业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分布更趋向对数正态分布,而大型企业更偏离对数正态分布。通过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分布的拟合及检验,可以为理解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结构及其产业组织演进的特征,为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本文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拟构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方 法/过程】基于动态演化视角,以 29个省(市、区)为样本,综合考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性、高新技术特 性和渗透性,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结果/结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整体 呈不断上升态势,并存在明显不平衡性,应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3.
当前面对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江西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全省未来的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了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与保障措施,以期从具体层面增强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创新模式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划分为知识工程产业化阶段、商业价值产业化阶段和应用生态产业化阶段.基于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特性,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策略,具体为"精明加码"策略、国际性合作策略、开源共享策略、积极审查策略、融通创新策略,形成发展体系,助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基础上,从政府维度与市场维度出发,运用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级的面板数据,构建莫兰指数,同时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外溢效应;政府政策、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关联产业以及城镇规模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有助推作用;比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对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业、城镇化更具有偏好性,因而对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抑制效应。为此,应转变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偏好,增加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本涵义、发展趋势,并对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政府管理创新的角度,对如何占据有利时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创新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也促进产业技术快速变革,因此在产业技术快速演变过程中识别技术升级的过程特点及驱动要素尤为重要。产业技术升级的测度需要识别该过程中的多维度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对于技术不断变革和产品快速迭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技术升级过程是复杂的系统行为。为探究产业技术升级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过程,本文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升级的复合系统模型,基于2007年至2017年数据提出多维度子系统有序度测度指标并实证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度。通过对子系统有序度和协同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升级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产业技术升级伴随着技术结构的优化和去中心化的创新合作,多个技术领域的紧密创新合作催生了多领域主导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此外,产业技术升级同时也是生产要素驱动的产业规模增长向创新驱动的产业创新合作、技术结构优化和产业规模协同增加且子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快速和有效嵌入全球竞争过程,需要从复杂系统角度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政策,从产业技术升级全过程出发,考虑新兴产业发展的多主体、多元化、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特征。研究结果为系统分析中国场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追赶型产业的技术升级特点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指明了方向,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的增长引擎。信息技术领域市场巨大,技术竞争激烈,比传统产业更具垄断性和技术排他性。人工智能、数据驱动和算力已经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必须把握住新应用出现时的宝贵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期,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产出角度的DEA (MUILTI-STAGE)方法,利用上市公司数据,根据Fare定义的有偏产能利用率概念,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技术效率和设备使用率,并运用随机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值仅为0. 64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正常产能利用水平,沿海地区产能利用率高于内陆地区,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远低于服务业;政府补助和金融支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沿海地区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的负向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更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本文在厘清两业融合发展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以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知识产权服务业为切入点,尝试构建分析研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融合度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湾区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知识产权服务业存在着需求定位不清晰、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两业融合状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此,本文围绕合作路径、业务关联、业态模式、政策环境等维度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保障现代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朱伟珠  李春发 《现代情报》2017,37(5):137-144
区域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研究两者的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对探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借助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两者的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自东向西即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②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加强,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③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对象,在传统专利地图的基础上,结合专利授权率、研发能力、专利技术价值、技术机会、技术优势等分析方法,采用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数据,对北京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定量与微观层面的分析,在与国内外地区专利情况的对比中明确了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发展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思路和分析方法对于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与对策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各国普遍存在政策焦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足,对新科技革命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通过政策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要正确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本质,尤其要把促进新通用目的技术的扩散作为驱动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能在核心技术尤其通用目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能赢得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并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重塑制造业的发展要素、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融合实践进展缓慢。需要找准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发展范式和战略路径,积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竞争性范式中,智能制造范式最具有包容性,工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实体经济或者制造业为实施载体,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彻底改变制造产品、过程、装备、模式、业态等,促使制造业发展步入智能化阶段。智能制造范式代表了未来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是推动新科技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所有发展阶段、全生命周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联发展、同步发展。制造业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互联网企业是参与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角色,从分工来看,对于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对于集成方案供应商,主动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帮助制造企业实施云平台布局。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强烈愿望,我国要不断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目的属性,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并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尽早形成主导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明确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目标、方针和路径;通过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及其融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补齐行业短板,打造工业互联网体系;探索数据信息规范监管,规范网络平台治理问题,以及强化人文学科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事实上,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市场拓展步伐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着专利诉讼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专利密集度高、中、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子类专利分别与战略新兴产业投入产出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确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影响力",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影响程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对119家企业的调查和分析构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组织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供应链、战略柔性、企业合作和经营绩效等六个方面对企业组织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竞争-竞争能力-企业合作对组织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供应链-市场竞争-战略柔性-竞争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经营绩效-企业合作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冀新  王怡晖 《科学学研究》2019,37(8):1385-1393
以7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基础,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产业集群创新效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效率调整前规模效率主导,调整后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主导,产业集群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前三位依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数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数19)、新材料产业(集群数9),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数2)技术效率最低。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联盟组织、人力资本环境变量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可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现有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调查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福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仿真,指出"十二五"时期福建省应重视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商业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产业规划与政策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GVC驱动机制理论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GVC升级的影响因素入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GVC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环节是当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GVC升级的关键环节,其中RD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强度对产业GVC升级具有不同作用;生产环节中技术效率和销售环节中利润率的提高同样有助于产业的GVC升级,但出口规模的扩大却不利于产业的GVC升级。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对其GVC升级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物联网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颖 《今日科苑》2011,(18):83-85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物联网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生活方式变革,将成为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