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困惑”的出路何在乐鸣赵泽福同志在1993年第4期《语文学习》上发表《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困惑》(以下简称赵文),认为“类比论证说和比喻论证说在困扰看我们”,建议“凡属运用比喻进行议论说理的,作为论证方法一律并入类比论证,取消比喻论证的提法”。这...  相似文献   

2.
助词“见”指代第三人称宾语的用法具有普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第一部分援引了一批从汉到清的文义明显、没有歧义的文例,从汉语史的角度展示了这种用法并非“仅见”;第二部分分析了几类易与被动式相混淆的文例,论证了这种用法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2008,(3):9-11
《数学教学改革三十年:现实与实现——来自“青浦实验的新世纪行动”》一文我们将分期连载,本期刊登的是文章的第一、第二部分:“背景:从学会教学到学会学习”“现实:学与教的水平演变”,以后,我们还将刊登文章的第三、第四部分:“实践:两种教学方式的较量”“实现:教师学习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本刊1993年第1期发表了刘宗棠教授的文章《论“承认”》后,引起了相当热烈的讨论,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本刊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刘宗棠教授经过进一步研究,写出了前文的续篇《再论“承认”》。我们热忱欢迎学术界同仁对此续篇提出的观点及其它问题展开争鸣。李默的《论证的本质》一文,从考察人类证据史和司法审判的历史入手,结合对现代数学和现代逻辑论证理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论证定义。李文与刘文在内容上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过【一并发表。一、应该面对现实认真研究“论证”问题1.l逻辑学与论…  相似文献   

5.
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对《师说》的解读入手,分析“论证说”的矛盾之处,进而重新探析《师说》的论述逻辑,发现文章第一部分意在逐层深入的建立观点,为主体部分的批驳提供价值作用层面的依据;第二部分主体则是通过揭示内在于对象行为本身的荒谬悖理来进行逻辑层面的批驳;第三部分则将这种对“耻学于师”的行为批驳深入到了耻“相师”的心理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师说》并非论证从师必要的观点,而是为了批驳士大夫“耻相师”的行为与出于身份、地位、年龄等外在因素干扰而不愿相师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王嘉惠同志这篇探讨争鸣性文章颇具价值,符合我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思想。回头审视2014年3期那篇文章虽有些许瑕疵,但由于事物的无限广大与复杂多样,真理总是相对的,我们应淡化对错、只求理明。文章三部分环环相扣,论证部分有理有据,亮点盘点看似多余而实则是从侧面进一步论证试题好在何处,使论据更加翔实、文章更具说服力。由此不难看出,本文架构颇费心思,脉络简明清晰,内容跌宕起伏,行文娓娓道来,虽是"找茬"却也令人心悦诚服,我们不禁为作者的敬业与担当点赞!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有的说理止于浅表,仅说几句常理常识,见解平常;有的对论证概念“整体打包”,缺乏分层解析,概念单一。这样的文章都没有生气和精神,更缺失说服力和思辩力,文章没有灵魂。那么,怎样才能使议论文说理充实丰富呢?在2014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中明确说明,对观点中的重要概念要进行准确界定,并进行“分解”和“剖析”,也就是说,在议论中若能选取具有丰富思想含量、多种思维取向的语句来对所要论证的核心概念的含义作深入透彻地解析,那么能使思维的层次和深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小三角”研究和“三平面”研究的不同之点,重在阐释“小三角”研究。文章包括四个部分:1.论题导入;2.“小三角”和“三平面”的概念涵义;3.“小三角”和“三平面”的研究思路;4.三点说明。二、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一、四部分实际上是文章的前言和后语。  相似文献   

9.
高考对写作部分的总体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运用E”。而论述类是考生的主流文体,其本质特征是论述,学生常采用以大量论据为前提的摆事实讲道理的例证方式论述,这种单一的论证思维,不仅受限于积累的论据,还使得文章论证力度不够,说服力不强,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是无计可施。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引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这会让写作更加轻松,文章论证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 ”的形义,传统有“窗户说”,“仓廪说”,“祭名说”,“地名说”四种,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论证甲骨文“ ”的形义,认为: 取形于大明之日,在有文中用作祭祀地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西方哲学史上“芝诺疑难”中的“飞矢不动”从逻辑的角度予以了分析。指出芝诺的论证有效,但犯了“混淆概念”与“虚假理由”的逻辑错误,使论题未得到证明。文章将逻辑融入哲学分析,辩证地肯定了芝诺论证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论证了《广雅疏证》所使用的“轻重”、“缓急”和“侈弇”三类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轻重”是指四声的不同;“缓急”近乎反切与反切倒用,亦可用如“轻重”;“侈弇”是指呼与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高二册劝学【学习要点】明确荀子所阐述的关于学习重要的道理,借鉴文章所总结出来的有关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的经验。这是我们学习《劝学》的目的之一。此外,我们应认真体味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本文非常有...  相似文献   

14.
论点型议论文是议论文众多样式中最普遍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论题与中心论点的内涵完全一致。外延互相重合。写此类议论文,作者只需将本已明确的中心论点予以充分论证即可。也就是说,其引论和本论是“因果关系”:引论部分的中心论点是“果”,本论部分的论证是“因”。本论部分应论证引论部分所提出的中心论点能够成立或不容否定的理由和根据。它远比供材料作文(议论文)易学易写得多。因为供材料作文需作者自己去归纳、提炼所供材料之观点。假如作者对所供材料理解不正确或者有所偏差,那么势必导致文章的观点(即论点)错误,导致作文失败。换言之,论点型议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议论性文章“三要素”说存在着分类不科学、仅限于局部规律等缺陷,而近年来提出的“二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等均忽视论证的重要地位。“二元五要素”把议论文构成要素分为浅表要素(论题、论点、论据、结论)和深层要素(论证)两个层次,强调论证是议论文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7.
这篇课文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1——5段是详写部分,点明中心,分析论证,提出解决的办法。第一自然段首先肯定是历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杳,这是诚然不错的。接着用“然而”一转,响亮提出“文章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在北大教育学院的一次讲学中,再度与在座学者“分享式论证”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随后在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南先生用公式简洁示意如下(我们不妨称之为“南氏公式”):  相似文献   

19.
肖騤 《语文知识》2010,(3):82-83
文章主要考察《说文解字》中含“从X”的字在形体上的结构类型:既有独体结构,又有合体结构;合体结构中又有“形+形”、“形+义”、“义+音”、“义+义”等,只有“义+义”型才与六书中的“会意字”相当。文章认为,六书不等于汉字的结构类型,其中可能有部分重合,但总体上适应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五册《治平篇》的正文前有一段如此的“预习提示”:“文章开头提出论点,随即举实例进行论证,然后驳斥一些不正确的见解。全文布局严谨,立论鲜明,论证步步深入,驳论有理有据。语言浅显明快,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这一段“提示”仅仅69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