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探讨白居易新乐府诗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鲜明的对比手法。明白晓畅的语言等创作情况,以此展现白居易新乐府诗恢弘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新乐府诗中的真实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赋 《学语文》2007,(5):38-38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位。他曾将自己51岁以前写的1300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共有170多首。其中《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可谓"篇篇无空文,句  相似文献   

3.
数万卷的敦煌写本,保存有丰富的人名资源,利用这些人名在不同写本中的重复出现,可以对一些敦煌写本进行断代.本文以具体例证对这一方法的具体使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一生在渭南居住时间较长的有两次,一是2岁至4岁间为祖父丁忧,一是40岁至43岁间为母丁忧。第二次在渭南居住的4年间,为母守孝,建白氏坟茔,参加农耕,进行创作,这段生活对诗人以后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有节日诗七十余首,涉及节日有大有小,种类多达十三四个。白居易有时为一年中一个节日写多首诗,也连续两三年为不同年份的同一个节日写诗,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都有节日诗创作。节日重视伦理亲情,节日娱乐审美活动,节日里守岁、扫墓等习俗都刺激白居易创作节日诗。擅长写日常生活的时代风气、中唐尚俗的文学思想、以内敛为美的审美追求、不以政务为重的政治气候都对白居易节日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一、闲适诗的界定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相似文献   

7.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诗歌讽喻说”理论,诗风转向闲适,其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体现了他早期和晚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敦煌俗赋与敦煌当地民众存在着密切关系。敦煌俗赋写本的题记可说明部分俗赋由学郎书写,与文本字迹不同的题记显示十世纪的敦煌存在传阅俗赋的事实。与敦煌俗赋抄写于同一写卷、字迹一致的蒙书等文献暗示部分俗赋具有与同抄文献相似的性质,是当地民众的通俗读物。见于写本余白的俗赋标题、俗赋残句等写卷杂写,又可表明敦煌民众存在阅读、背诵俗赋的行为。敦煌俗赋写本不仅是文学作品或"讲诵底本",它还是敦煌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读常诵的教材,是其文化接受活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文献为依据,指出敦煌藏经洞佛教文献对中古佛教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敦煌佛教文献研究的现状,以及敦煌佛教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启示,特别论述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佛教的独立发展及其意义。同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唐社会现实的讽谕诗。他受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主张诗歌创作要起到讽谕君王的作用。他的新乐府组诗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本文试就《新乐府》五十首来分析儒学思想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对白居易家园意识的分析,解析白居易在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精神世界和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并由若干象物看其精神寄托,论述其思想和行为的化含义。同时中对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家园意识的一般规律也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2.
韩愈与白居易的交游酬和集中出现在长庆二年,是两人关系缓和的结果。这种缓和与元和末年以来两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意见一致有关。考虑到韩愈与李绅、元稹的矛盾,白居易回避了这种缓和趋向。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毕生奉佛,受禅宗思想影响很深。禅宗思想所揭示的四种人生境界:在家出家、自甘浅陋凡庸的家常境界;破除二执、反对向外寻求的闲适境界;摆脱烦恼、超越生死祸福的旷达境界与人境俱夺、追求恬淡自然的审美境界,都对白居易后期思想与闲适诗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家教指南》2016,(6):58-70
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唐至五代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绢画、版画、纸本画中,出现一些携抱童子的男性图像。通过比较犍陀罗、龟兹相关图像,认为这种特异图像为旷野鬼夜叉。继而检阅有关佛教文献,得知原本啖食童子的旷野鬼夜叉,被释迦佛降伏后皈依佛教。敦煌地区的旷野鬼夜叉图像表明,在当地夜叉已转变成庇护童子的善神。敦煌旷野鬼夜叉图像是在西域龟兹、于阗等地佛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敦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张籍与韩愈、白居易,在数十年的交往中,彼此之间写有50余首唱和诗。追溯三位诗的交游历程,解读其唱和之作,有助于感知中唐两大诗歌流派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并认识诗人彼此相知相交、切磋砥砺的唐诗乃至唐代学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讽谕诗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传统,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有力工具,在中唐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涛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层次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两部分说、三部分说、四部分说、五部分说、两部分九段说等,并且每说之内也多有起始句上的异同,此乃“诗无达诂”之谓也。清代《唐宋诗醇》所提出的四部分说,历史最为悠久,也为现当代许多学者所宗,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层次结构划分法。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讽喻诗大量采用对比手法,主要分为阶级对比、作者与他人的对比、其他对比。用对比绘物抒情,使得事物的特征更为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