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中,“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很有特色的,而“礼”又可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三个方面。从文献上看,夏商周各有其礼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也都就“礼”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管子》一书对礼的论述在先秦时期是具有自己特色的,本文仅就《管子》中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3.
田君 《寻根》2011,(4):4-6
文字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分析“礼”的字源,可以为探讨礼乐文化的起源提供有益的帮助。《说文解字》中有“稚,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置,璺亦声”,释“礼”为“履”。笔者将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简要论证,透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中国古代原生性宗教信仰伦理化的关键环节,它最早将原始宗教的发展规范化,使之走上世俗化、伦理化的发展道路,这一过程是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宗教的原因."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通过以礼"义"改造原始宗教的观念,礼"仪"改造原始宗教行为,礼"容"改造原始宗教体验来完成的.中国古代宗教始终不能跟政治抗衡的基本格局也是由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奠定的.  相似文献   

5.
说“拜”     
张应峰 《寻根》2008,(5):4-6
中国文化自古即注重礼仪,先秦时期更是以礼乐文明为标榜,作为等级社会的象征。此时期产生的礼仪繁缛复杂,作为礼的具体形式之一的拜礼,据《周礼·春官·大祝》即有九种之多,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相似文献   

6.
温慧辉 《寻根》2004,(3):119-121
~~“钧金”与“束矢”—先秦诉讼中的缴费问题@温慧辉  相似文献   

7.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每年要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陵的礼仪活动。这种礼仪与祭祀神灵的宗教礼仪不同,它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表达人们对于认识把握了“道”的有道之士的景仰之情。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只是人们崇敬“道”的表现,它应该属于我国古代以来形成的“敬道”礼仪。祈祷、祷告、赞颂、参拜、献香、跪拜、磕头等,都是宗教信仰活动的特定礼仪方式。关于向神灵进行祈祷或祷告,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总的态度是,既不从事,也不支持。即使举行祭祀活动时,也不进行祈祷或祷告等活动。儒…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代是由于“周”解体而面临世界观的危机。即依靠“周”所维系的人和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由于“周礼”的崩解,而普遍地受到怀疑,甚或发生动摇。因此,先秦诸子面临当时的化危机,重新思考宇宙人生的各种关系。企图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11.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12.
赵进 《华夏文化》2001,(4):54-54
元与兀,《说文》因形析义,不足为据。一般以为同为一字。《汉语大字典》引证高鸿绅《中国字例》和林义光《文源》,对同为一字,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3.
陈来 《中国文化》2014,(1):39-49
仁是什麽?这不能不从古来仁说的传统谈起。推原仁字之说,古人称为“原仁”。仁学本体论之建立发明,不能不从原仁开始。  相似文献   

14.
杨琳 《寻根》2001,(1):107-111
“二百五”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是某种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例如:“那些二百五大夫光会照你要的药开处方,治不了什么病。”二是指傻里傻气、做事莽撞的人。例如:“知道的说他爽快,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二百五呢。”  相似文献   

15.
李莉 《世界文化》2014,(12):6-7
<正>2013年的孔子学院大会闭幕式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做了《我心中的孔夫子》的讲演,他提到了他所想象的孔子,是睿智又活泼幽默的。而作家杨绛心目中的孔子可能更贴近大众的感受——一位善于教导学生的传道授业的师者。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孔子在国人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如今,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并蓬勃发展起来,10年来数以万计的孔子"传"人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为世界各地传递着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6.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因此,南朝礼学是富有立体性、矛盾性与两面性的思想学术形态,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学理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晓英 《寻根》2008,(2):81-84
在先秦儒道思想中,“能”(“才”、“材”)作为个体能力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既展示了个体单项的技艺和手艺,具有工具层面的使用价值,也指个人整体的素质和伦理层面的品格,具有伦理意义;既表达了个人先天的本能和本性,也隐含了个人获得这种本能和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关于天下观、中国观、夷夏观、大一统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颇具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观念,如“畿服理论”和“春秋三世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表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融合主张,对我们揭示辽宋西夏金时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描述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魏红玲 《寻根》2022,(1):41-43
稽首礼是中国古代表示恭敬的重要礼仪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稽首、拜手稽首、再拜稽首三种形式.周代奠定了中国的礼仪基础,但乱世春秋使礼制走向衰竭.胡新生在《周代拜礼的演进》一文中指出从周代简单的稽首礼到春秋时期演变为再拜稽首,象征着既定礼仪系统的分裂与新型礼仪规范的形成.《左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纷争,诸侯国争霸意味...  相似文献   

20.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