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章通过比较研究卡尔梅克历史传说《三十三勇士》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等多处同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相似和吻合,提出了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以卡尔梅克《三十三勇士》等历史传说为基础,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在伏尔加河流域卡尔梅克人中产生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蒙古国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文本和建构本国《江格尔》史诗传统,经历了一个从翻译介绍卡尔梅克《江格尔》到整理蒙古国境内零散流传的本土《江格尔》史诗片断并建构成本国史诗传统,从翻译和修订卡尔梅克《江格尔》并打造成蒙古文学经典到最后创编完成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蒙古江格尔》的过程。在其中,《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史诗传统的建构和本土化最终促成了《蒙古江格尔》的创编。蒙古国建构《江格尔》史诗传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江格尔》研究及草原史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丰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研究,采取模因论相关理论对《江格尔》英译开展研究。在概述模因论、《江格尔》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江格尔》英译本和英译研究的现状,对《江格尔》英译的模因复制4个过程进行了调查,进而对《江格尔》的文化模因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在传递蒙古族异质文化模因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2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章在论述史诗《江格尔》是诗,乐,舞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叙述学的原理,对《江格尔》的叙事特点,叙事的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观照,较详实地引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A.H.比特克耶娃撰写的《当代世界的卡尔梅克语》(Москва,2006.)一书,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卡尔梅克语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该书提出了“卫拉特——卡尔梅克语”的概念,并对现代卡尔梅克语的社会功能以及在俄罗斯、中国、吉尔吉斯、美国和欧洲等世界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卫拉特——卡尔梅克语”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史诗《江格尔》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句和画面。既是卫拉特部蒙古创造史诗《江格尔》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的宇宙观的对象化结果。亦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的对象化结果。换句话说,史诗《江格尔》中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与画面是史诗产生时代的人们在其自然观的支配下对自然界形式样态所形成的审美观和在这种审美观的支配下运用自然美的尺度描绘其自然环境的对象化结果。因此。这个结果既包含着他们对自然的世界观。亦包含着在这种世界观支配下形成的对自然界审美观;同时还包含着他们对自然环境及其样态——即自然美及其尺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略介绍中国《江格尔》搜集、整理工作的概况,对国内传承的十一种版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评述,概括阐述我国《江格尔》研究所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及现状。  相似文献   

8.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巫术)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9.
《江格尔》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蒙古族英雄史诗。千百年来,在蒙古族人民中间,由“江格尔齐”(专吟颂《江格尔》的民间艺人)口头演唱,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日。《江格尔》以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它通过离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动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几百年前的古代蒙古社会状况。它反映了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不但身受奴隶主阶级压迫和剥削、遭受战争与掠夺的灾难,而且还要承受各种自然灾害,生活是艰难困苦的。然而,他们从没有向“上天”求援,也没有屈服于命运,苟且偷生,迷恋于虚无飘渺的幻想之中。而是通过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奋斗赢得了理想之邦——宝木巴。  相似文献   

10.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 ;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 (巫术 )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