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69页介绍北伐战争说:“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这里提到的北伐是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进行的多次北伐中取得成功的一次.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国民革命的发展”一节中 ,有这样一段叙述 :“由于国共两党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即先集中北上 ,扫除吴佩孚的势力 ;再挥戈东进 ,围歼孙传芳的兵力。”由此可见 ,北伐战争的胜利 ,是以摧毁旧的军阀体系为基础的。但对于三大军阀的结局 ,除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众所周知外 ,吴佩孚、孙传芳之死 ,恐怕多数学生难以知晓。其实 ,他们俩人并非在战争中被击毙的。在北伐之后 ,吴佩孚深感杀人如麻、罪孽深重 ,曾一度埋名  相似文献   

3.
黄诗玉  代伟 《文教资料》2011,(13):95-96
1926年的北伐战争主要讨伐对象是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集团。北洋军阀的基本武装力量被歼灭后,其残余力量主要的去向之一就是被国民革命军所收编。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残余势力的收编既增强了自身的力量,又彻底动摇了北洋军阀集团;但是这种不分良莠的收编,对国民党所领导的军队及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回家不久,北京的形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吴佩孚、张作霖相继率兵进京,带来了肃杀气氛。一些反动文人更乘机想方设法勾结军阀,妄图暗害鲁迅先生。形势对鲁迅先生十分不利。一九二六年七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国文系的聘请,决定离开居往了十四年的北京去南方。八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不得不  相似文献   

5.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曾使蒋介石万般无奈 ,被迫抗日 !其实 ,在此之前 ,蒋介石还经历了一次未曾披露、鲜为人知的“庐山兵谏”。1 92 6年 7月1 2日 ,广东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革命军兵分三路 ,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一路上 ,北伐大军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第一路军很快就攻占了武昌 ;第二路军不久也拿下了南昌。按照在广州出发时许下的“会师九江 ,饮马长江”的诺言 ,第一、二路军到达长江时应乘胜北举 ,突破长江防线 ,齐头并进 !但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心中却另有图谋。第二路军占领南昌后 ,他将总司令部设在南昌 …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什么时候形成为路线错误,以什么为标志,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以一九三六年七月的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为标志;二是以一九二六年十二月的中央特别会议为标志;三是以一九二七年四月汪精卫、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为标志。根据现有材料,中共党史教学大纲修订稿采用第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五日广州《国民新闻》付刊《新出路》第十一号,但从未被收集在鲁迅文集中.一九七五年被中山大学图书馆发现后,重新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五年第三期上.一九二六年七月,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持,北伐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十月,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攻克了武汉.年底至二七年初,又先后占领了九江、南昌、安庆等地.具有光  相似文献   

9.
对吴佩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吴佩孚的研究,大陆方面1978年以前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20年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和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至1978年为第二阶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也是吴佩孚研究最低迷的时期。1978年以后的研究,取得了喜人成果,主要表现为:史料大量发掘、著作大量出版、论文大量发表、学术研讨热烈等。至于海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台湾地区及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吴佩孚研究趋向而言,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许多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二是史料不断挖掘和利用;三是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至于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宏观与微观、爱国与卖国、共性与个性、一时与一世等关系的把握上。  相似文献   

10.
本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刘和珍是牺牲于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惨案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在“五·卅”运动之后,北伐战争之前。“五·卅”运动不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且激励了全国爱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反帝热情,因此,使得帝国主义者大为震惊。还在一九二六年初,帝国主义者在上海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社会》人教版第二课《北伐战争》一课时的板书设计如下:第二课北伐战争1.背景—国共合作,建立广东革命政府2.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占领武昌樔樿樿樕樿樿樖標樿樿樚樿樿樛叶挺独立团4.铁军战绩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第一路北伐军5.结果:北伐取得巨大胜利授课结束后,我自编一首诗歌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赞北伐》叶挺铁军克两桥,军阀统治已动摇。三路大军皆获胜,国共合作效果好。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反思:首先,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过分重视板书,而对教材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2.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西线,作为北伐战争东战场的闽、浙、苏、沪等地,在整个北伐战争中,都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大战。一九二六年年底的宁海战役,是北伐战争中发生在宁波地区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得当时刚由孙传芳的浙军第一师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全军覆没,宁海战役是北伐战争势如破竹的胜利大进军中的一个小挫折。正因为宁海战役规模不算大,而且又是全面胜利的北伐战争中的一次局部挫败。因此它  相似文献   

13.
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吗郭剑林,苏全有吴佩孚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一种“铁案性”观点:即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从而将其全盘否定。我们对此难以苟同,特提出商榷意见。吴佩孚受到英美的瞩目,是1920年吴氏从湖南衡阳前线撤防北归及其一系...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于北方的南口大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较为重要的战役。了解此次战役,有助于研究国民军的历史和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化的原因。南口战役,实际上是自一九二六年一月开始的被旧史书称之为“国奉战争”的后一部分战事。所谓“国奉战争”,指的是国民军与奉军、直军、晋军之间所进行的战争。众所周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率部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吴直系中央政权,创立了国民军。曾经烜赫一时的吴佩孚狼狈南下,“养晦”岳州。彼时,北方势力最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一生曾与中国共产党两次合作,并且取得了较好成效。第一次合作,将北伐战争推进到长江流域,推翻了一个半军阀,即一个吴佩孚和半个孙传芳。第二次合作,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取得了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两次国共合作最终都破裂了,其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蒋介石具有强烈的反共意识。即使在双方合作期间,蒋介石也从未放弃过对共产党的防范和限制,以致于引发许多严重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6.
吴佩孚其人,以高自标榜而著名,不论是他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总是骄矜高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吴佩孚高自标榜的口号是他的“三不”,其具体内容是:“不爱财,不纳妾,不入租界。”但中间有所变故,原来吴佩孚与原配李夫人两情甚笃,但始终未育,依当时的观念“不聿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吴太夫人的一手安排下,吴佩孚又娶张氏力侧室。因而以后的“三不”便成了“不爱财,不怕死,不入租界”。后来他把这一思想溶入  相似文献   

17.
本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是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湖南农民运动的广泛兴起,有着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也有着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六年,军阀赵恒惕统治湖南时期农业经济状况的剖析,揭露赵恒惕军阀统治的反动本质;揭示湖南农民运动广泛兴起的经济根源。一一九二○至一九二六年,湖南农业经济状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农业生产水平低。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指示器。湖南虽是全国主要产粮区之一,但农具十分简陋、拙劣。据一九二六年《湘省农业概况》和一些县志的记载,当时我省主要农具都是手工工具。这些农具多系竹木构件,少数虽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沉重打击下兵败入川,企图凭借与四川军人旧时的从属关系和蜀地天险重聚力量东山再起,他在四川几度挂起“孚威上将军”、“贼联军总部”等旗帜,成立“大帅部”,准备逐鹿中原,组织新政府,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对吴佩孚在四川的举动密切关注,除下令通缉讨伐外,还策动四川驱吴,这就使得四川军人分裂为两大陈营,并连续发生了三次较大战乱,给四川政局带来了影响,吴佩孚最终因其支持力量战败出山计划落空,于1931年离开四川。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乱世之秋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军阀,他们多系赳赳武夫,唯吴佩孚素以"儒帅"、"儒将"、"秀才军阀"、"学者军阀"冠之。因此,关于吴佩孚的研究成为民国人物研究领域的一大亮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十年来有关吴佩孚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许多新的课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新史料不断挖掘和利用;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更趋多样化、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