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伟大文学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目前市面上其中文的译本很多,每一个译本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本文将以著名翻译家刘重德所提出的“信、达、切”为标准,对张谷若的译本和吴笛的译本进行比较,试论各自的得失,从整体上判断谁的译本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查阅资料,《静夜思》的英文译本很多,作者选取了其中的7个译本进行研究。根据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原则进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堪称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4.
本在“信、达、切”的基础上分别从意义的忠实性,语言的流畅性,风格的再现三个方面对《苔丝》的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个译本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翻译主要是译义",这曾是翻译界达成的共识.可是,在文学翻译领域,再现原作的风格同等重要,还要保证译作的艺术鉴赏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张译片面强调"信",成译偏重"切",许译"信"、"达"、"切"统一,证实了这三个标准是理想译本的前提条件,因而这些名著必须重译.  相似文献   

7.
郑振铎先生所译的《飞鸟集》是公认的最著名的译本,诗歌中的名句被反复引用,堪称经典。但由诗人、作家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出版,引起很多争论,自古文人相轻,但学术本应该在一个"和而不同"的氛围下进行探讨,本文将从诗意、美感以及形式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对比郑振铎和冯唐两个不同译本,浅析冯版《飞鸟集》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许子瑢 《考试周刊》2014,(4):11-12
英国作家哈代的《苔丝》闻名于世,其译本更是很多。作者详读了吴笛教授译本和郑大民教授译本后,因对这两个译本颇感兴趣而做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英译汉译文四字格的使用、英文修辞格头韵的汉译、英译汉转性译法的使用和英译汉增词译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研究《苔丝》的两种译本的基础上,从翻译的理解、选词和原文风格的再现等三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两种译本的各自特点,比较了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创作的诗歌颇受后代学者的推崇。《赠卫八处士》是杜甫感伤时事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与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都对其进行过翻译。两个译本无论是从字词选用、节奏格律还是对整首诗思想情感的把握均有所不同,因而两个译本也各有特色。因此,运用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散文家朱自清的经典作品,其唯美的语言和精炼的句子结构受到很多译者的青睐。本文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比赏析两个广为接受的译本,杨宪益先生和朱纯深先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它的核心特征.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  相似文献   

15.
纳日碧力戈等人和韩莉分别翻译的《文化的解释》,是对格尔茨的一本论文集的翻译.这两个译本基本上都正确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认识解释性的文化理论及其应用,但是各自都有很多误译,两个译本中类似的乃至共同的误译也有一百余处.这些误译或简单或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读者完整、准确地理解原著.对两个译本中的类似误译进行讨论,或可给读者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这、雅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信"的角度,赏析王勃《滕王阁诗》的三种译本.通过对比三种译本在内容上、文体上、韵律上的忠实度,体验同一作品不同风格译本的妙处,评析译作的匠心独运和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7.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透过《红楼梦》杨戴译本、霍译本厘清翻译"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翻译活动发起者、参与者如何在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下对翻译网络展开动态建构.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翻译场域中主体"惯习"和"资本"转换因素,认清促成两种不同译本海外宣介的传递性与局限性.以社会翻译学视阈探索逐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路径,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输出模式多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对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两个译本相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不能离开原文,它是"不逾矩"的;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不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包含了作家的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9.
董为国 《英语广场》2020,(10):10-13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域下,对《浮生六记》林语堂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1939年译本和1942年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并从篇章结构、文化负载词和注释三个方面对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942年译本在1939年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译,在整体上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运用了更多的归化策略,甚至运用了"编译"的手段,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产生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浮生六记》林译,特别是1942年译本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Joan Haste在晚清被译入中国,有蟠溪子的半部译本<迦因小传>和林纾的全译本<迦茵小传>,这两个译本引发的争议均围绕译本道德话语展开.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分析思路,对勘原著和译本,对<逛茵小传>中的道德话语关键词"孝、义、恩、礼"进行描述分析,进而从译本核心修辞形态及其成因切入,审视19世纪末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语境下的林纾,如何通过译本的修辞设计回应西方话语、重构译本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