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像我们生活在阳光下一样,我们也沐浴在智慧之中。我们爱智慧,追求智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给学生以知识,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接受的是意义失缺的教育,生活在意义缺失的世界里。在对"塑造知识人"这一教育信条反思的今天,我们追求着教育的智慧,追求着智慧教育,从塑造"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人"。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该怎么想,又该怎么做?其中,孕育着智慧的思考,充满着智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教育,在先哲的字典里,她的名字就叫"智慧"。教育,以他人的智慧激发本人内在的智慧潜能,使人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由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智慧,而不能只关注知识、技能,甚至眼中只有分数。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假如我们的教育只让学生记忆知识,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那么,学生与生俱来的那种求知的渴望便会日渐泯灭,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我们的教育有的是作业、训练、考试,缺少的恰恰是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整个生命。整个生命意味着不仅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更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可是过去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新课程标准呼唤教学改革,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课堂中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才能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更体现教育的“成人”价值。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生活…  相似文献   

4.
徐晓燕 《快乐阅读》2013,(18):44-45
"生活教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著名教育理论。"生活教育,即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生活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因此生活教育重在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1.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1.1创设情境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的兴趣。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出发点是"发展人"。这种教学观坚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感情和智慧。它提倡和要求教师关注儿童世界,进入儿童生活,因为这样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熟悉什么,用什么样的素材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有效利用"学生的已有兴趣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始终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反观现实,当教育向现代科学大踏步地迈进的时候,我们离智慧的教育却越来越远,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而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传统的羁绊、教育惯习的束缚、教育偏见  相似文献   

8.
成果发布     
《上海教育》2023,(8):26-27
<正>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论坛上,同时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和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发布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倡议和发布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和智慧教育发展指数蓝皮书以智慧教育内涵阐释为主线,从环境、教学、治理、人才四维度提出16个具体特征,总结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经验,向世界发出未来应重点关注的七个议题和五项倡议。报告认为,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与工业时代教育形态有着质的差别。这种教育新形态,新在五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一个个"教学细节",这些"细节"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人生发展的基石。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深切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了解学生,做教育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智慧生成教育幸福 罗素认为: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教育是发展人、实现人的事业.这里的"人",指的是处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反观现实,我们发现,当教育向现代科学大踏步地迈进的时候,当人们面对信息洪流而成为一个虔诚的"知识信徒"的时候,我们离智慧的教育却越来越远,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而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传统的羁绊、教育惯习的束缚、教育偏见的禁锢,却成为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班主任老师既要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又要具有教育的智慧和艺术.笔者通过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认为教育目光应当放在使学生发展成为:"整体的人",而不是一味追求理想中"完美的人".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维纳斯效应",理智地宽容学生,让学生走进自我教育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指行走于课堂的"凡师",研究"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并将其推广,能引发更大的教育生产力。对"我们"的"缄默的教育知识"适度进行结构化和理论化研究,就产生了"民间教育学"。教师存在教育的多元智能、给学生合适的教育、具有实践价值的"活的教育"是关注"我们"的原因。通过系统调研,发现"我们"的经验智慧与教育的真谛和规律相通。建构"民间教育学",需要深入田野、有所质疑、扎根理论。  相似文献   

14.
"智慧校园",就是以"新三基"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建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智慧的学生创造优质的物质条件,使教育的实践过程与实践水平,在"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环境下,变得更为"智慧"。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常常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殊不知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  相似文献   

16.
林俊 《教学与管理》2014,(14):42-44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客观地承认差异、友善地对待差异,而且还要深入地理解差异、合理地利用差异、智慧地照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策划提示:"智慧教育"、"教育智慧",这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等校选择"智慧教育"作为切入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11月18日,"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智慧教育论坛"在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来自《人民教育》杂志社、江苏省教科院的专家和活跃在全省各地的十多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就"智慧教育"的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研讨。本刊发表部分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论坛发言,以飧读者。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实践"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数字化技术转为智能化技术而促发的"形变",到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撑、智慧教学法的催化促导、智慧学习实践及智慧学习评价的开展是智慧教育理念有效落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郑珩 《生活教育》2015,(3):65-68
用"孩子"代替人们常规使用的"学生",原因是为了兼顾与学生家长们一起关注教育;不惟"坚强教育",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家庭教育,以及与社区教育相合作。再者是旨在凸显"人"的教育。教育以人为本,"孩子"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学生"则更多地显示其社会身份。故以"孩子"替换"学生"。从教育学生学会坚强这个方向出发,可以为我们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健康教育,乃至对人的全面关怀、全程呵护和让人终身受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发现。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边疆地区智慧教育建设现状,笔者在西藏林芝市开展了"直播授课"问卷调查,发现75%的教师认为需要用直播授课,认为要开展好直播授课,需要做到"统筹安排""提供网络支持""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针对性授课""提供硬件设备支持""优质师资集中共享",因此,边疆地区建设智慧教育,需要提供宽带网络支持、打造智慧教师队伍、提供智慧学习终端、关注农牧区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