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教育是民生之基,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教育影响着生命个体的知识增长、人格发展、品质形成,寄托着千百万家庭对子女成才、就业创业、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古往今来,教育负天下兴亡,牵百姓福祉。我们应为中华英才而教,为民族幸福而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又有了流行的趋势,如何回应这种观点使它不对当前的教育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从教育对人生幸福促进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教育能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教育有助于促进正确幸福观的形成,教育能提升人感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论证读书有用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教育从理论上被划分成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而高考以及与此相关的普通高中教育似乎顺理成章地被归于了应试教育范畴。 相似文献
5.
6.
传奇日记老人管炳圣的故事——
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管家河套有个退休语文教师管炳圣,今年68岁了,打从15岁痴迷于写日记.一直写到今天,53年一天没落下。他在自家小院里筹建了“银杏日记收藏馆”,有二百余本大小不一、花色各样的个人日记和三大书橱日记收藏品。管老师写日记的起因,是老师和长辈的鼓励。 相似文献
7.
8.
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吕标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情感体验。幸福不仅仅表现为肉体快乐,更重要是理想与精神快乐。因此进行理想教育对促进个人精神满足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10.
韩跃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16-17
本文从生命伦理学研究者的视角,对"三生教育"的高层目标和积极意义进行了阐释,认为"三生教育"以促进幸福为高层目标,应进入幸福研究的行列,并把有意义的成果引入课堂。同时本文还提出,促进幸福有赖于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牵手教育”是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在对学生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互动式教育方式.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社会活动主体联起手来,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老师、家长、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目的。我校“牵手教育”先后举办了“温情融心互动日”、“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报告会”、“小组合作均分制”、“争做好老师”、“争做好家长”、“争做新三好”等系列活动.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修养、知进取的人;让我们的家长——最能影响孩子的人,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2.
陈小莉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2):1-2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论述,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系统总结与升华,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新 相似文献
13.
14.
胡春梅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6):113-115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将目光投向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幸福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磨砺、积淀、成长.使他们成为“幸福小主人”。 相似文献
16.
提升人民教育幸福指数,是西吉教育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西吉县坚定“穷县也能办大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认真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提升人民教育幸福指数的第一要务,抓实抓好基础教育,做强做大职业教育,规范普及学前教育,努力实现学前教育让孩子拥有美好童年,义务教育夯实学业基础,高中教育激发学生潜能,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过硬技能,靠质量赢得老百姓的认可,靠质量打造“西吉教育”品牌,努力提升人民教育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7.
18.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幸福既来自主观体验又来自客观实在,既包含快乐又蕴含意义,既是享受的又是发展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和谐与统一。幸福的教育也在于让受教育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以"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和办学原则下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当前形势下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号召全民参与到全国的教育事业中,使人民形成教育需要人人参与的意识,进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作者分别阐述了对于这三句话的理解,进一步探讨了仍需采取何种措施来贯彻实施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