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胃底贲门部的良性溃疡被认为极少见,并且难以与癌性溃疡作出鉴别。随着胃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的开展,笔者发现胃贲门下区溃疡并不罕见。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经手术和/或胃镜活检病理证实,资料齐全的11例胃贲门下区良性溃疡的X线检查方法、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24~64岁,平均47岁。临床表现上腹痛10例,呕血2例,黑便4例,吞咽困难1例,病变局限于贲门下区,小者0.  相似文献   

2.
经4893例胃镜检查共发现十二指肠降部病变43例,其中乳头及乳头周围炎症22例(51.2%),肿瘤7例(16.3%),息肉6例(13.9%),溃疡3例(6.9%),憩室3例(6.9%);此外还有胆石及肠腔外压迫各1例。提示降部病交并非少见,应将降部作为胃镜检查的必查部位。  相似文献   

3.
贲门部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统计约占胃癌的16.1~20.6%。由于贲门部的解剖及生理较复杂,临床早期 X 线诊断较困难。一、贲门部癌的临床分类:临床根据癌肿的发病区域可分为:①贲门管癌:此类病人的癌组织以贲门管为主,向上、下浸润。早期即有吞咽困难的症状。故就诊比较早,容易诊断,手术切除率高。②胃体贲门管癌:癌组织主要位于胃体部浸及贲门。此类病人早期吞咽困难的症状多不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男,68岁,汉族,河北张家口人。2008年5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痛,间断性疼痛,饥饿时疼痛明显,进食后稍缓解,服用雷尼替丁可缓解,半年前症状加重,服用雷尼替丁不能缓解。胃镜检查示:胃体胃角多发溃疡。病理示:CK( ),CD(-),CD45R0( ),CD2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77年~1987年共做胃镜5000余例,其中筛选与钡餐造影有比较的20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一对比资料:胃角胃窦幽门胃体食管贲门十二指肠多发溃疡溃疡癌溃疡癌溃疡癌溃疡癌溃疡癌溃疡癌溃疡癌溃疡癌胃镜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2年3月开始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将管型消化道吻合器应用于临床,到1984年5月,用此方法共行食管、胃吻合1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见附表。操作方法病人卧位、胸部切口和食管、胃的游离等均与一般食管切除相同。吻合时,提起已游离的食管,在拟吻合处先横行切开其后壁,并自此口向近端插入装有塑料刀座的抵针座头部。随后在切口两端分别做牵引线,再完全切断食管,沿近断端边缘做全层荷包缝合、扎紧。根据病变部位在贲门部或胃体部断胃,远侧断端自大弯侧做常规两层缝合闭  相似文献   

7.
基础部成立于2000年,2001年设立人文社科系,组建成为新的人文社科系(基础部),成为我院唯一的系、部整合的教学部门。本系(部)现没何政治、数学、  相似文献   

8.
1 病例介绍 患者,62岁,于1998.4.2日以上腹部不适、疼痛来我院就诊,主诉:恶心、返酸、纳差、上腹痛,尤以进餐后为著,并有明显的饱胀感,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病史,并于就诊前7~8d间口服过乙酰螺旋霉素片。查体:T37.8℃,P84次/min,R18次/min,BP16/10kPa,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未见有胃肠型,并于当日做上消化道造影,造影示:食道各段未见异常,胃粘膜连续、规整,末见有异常终断。大量夻钡后可见胃窦近贲门部可有对称性切迹,加压后不消失,并持续存在;胃窦的幽门部和切迹的近贲门部可见有多发性、直径为1cm大小的圆形和多发性、长轴为1cm的纺锤形充盈缺损,充盈缺损边缘光整,并与斜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1)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依次为:食管为13.6±3.41;贲门为68.71±11.61;胃为71.85±19.60;幽门为28.15±4.09;十二指肠为12.8±2.75;空肠为3±1.18;回肠为3.45±1.39;直肠为5.7±2.75。(2)嗜银细胞在食管部分主要集中于食管粘膜上皮之间,呈细长锥体形,并有一个突起指向食管腔或固有膜;在胃部主要分布于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胃上皮细胞之间,呈圆形、椭圆形、棱形;在小肠部主要分布于绒毛上皮之间,呈梭形、椭圆形;在直肠主要分布于直肠上皮细胞之间,呈锥体形。  相似文献   

10.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后小肠内疝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据国内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仅为0.2-2%。由于其发生率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往往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我院自1980年-1994年行Billorth-Ⅱ胃大部切除1368例,经手术确诊发生吻合口后小肠内疝11例,现就其诊断,治疗的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院近段时间收治服农药中毒患者中,有两例服敌杀死引起房性早搏,现报告如下: 病例Ⅰ:患者,女,34岁,与爱人吵架后于1995年7月20日晚上19:00服敌杀死数口,约30ml,服后半小时即不省人事,急送我院,途中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呕吐物臭蒜味重。入院查体温36.5℃,血压13/8kPa,脉搏34次/分,浅昏迷皮肤粘膜(-),淋巴结(-).双瞳孔42mm,光反射存在.口腔臭蒜味重,双肺可闻痰鸣音,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浙江省斑摇蚊属一新记录种:多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 multannulatus(Tokunaga,1938),并附主要特征图。多齿斑摇蚊由Tokunaga于1938年命名并描述,区别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如下:翅具色斑,肛尖细长,上附器钩状,基部具3-4根长刚毛,近端部1/3处具1根长刚毛,抱器端节端部内缘具4-8根短刚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年龄对胃内分泌细胞数目的影响,本文取胃镜或胃切除标本67例,按年龄分青年组(22~34岁)和老年组(67~78岁)。石蜡切片,厚度5μm,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观察了胃体和胃窦部生长抑素细胞(D)、5-羟色胺(5-HT)和胃泌素(G)免疫阳性细胞,经光镜下观察和细胞计数表明青年组三种细胞明显多于老年组,在胃窦部D、G细胞数青年组显著多于老年组(P<0.05),5-HT细胞则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体部,青年组三种细胞均多于老年组(P<0.05),文中对三种细胞的功能和检测它们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瓦氏黄颡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光镜技术对瓦氏黄颡鱼的消化道和消化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黏膜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胃U形,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肠粘膜也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  相似文献   

15.
1993年6月-1994年8月,我院儿科门诊对138例婴幼儿腹泻采用易蒙停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138例婴幼儿腹泻的患儿,年龄为6个月-2岁,<1岁者96例(69.96%),1-2岁者42例(30.4%),病程<4天者29例,4  相似文献   

16.
食管内翻拨脱术于1836年首先由Tufner创用,国内外在七十年代仅少数人应用了此方法。我们自1986年以来对5例食管癌、1例责门癌施行此手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平均59.3岁,6例均经食管镜检查5例符合早期食管癌表现,病理报告为鳞癌;另1例为贲门部腺癌。6例均行食管内翻拨脱术,其中3例从下向上,另3例从上向下拨脱。  相似文献   

17.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1986年至1994年5月,我院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28例,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8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70例,男66例,女4例,年龄14~56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距幽门1cm处穿孔68例,降部外侧壁穿孔2例。胃溃疡穿孔58例,男53例,女5例,年龄28~69岁,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我院于1997年加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申请了8个C类地址(210.43.248.1-210.43.255.255),域名:WWW.Zhuzit.edu.cn,用 64 k速率的DDN用国际流量计量的方式与CERNET连接,用WINDOWSNT作为平台建设了我们的网站,院内用户均使用真实IP地址,不存在要使用代理的问题。由  相似文献   

19.
柳青小传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锨>(载<延河>1958年4月号,1959年11月由陕西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更名为<恨透铁>),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1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1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1979年6月第1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46具尸体的胃后动脉、静脉,其结果:①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1.7±6.6%,②胃后动脉起始处外径成人平均为1.81±0.52mm,儿童平均为0.98±0.25mm;终末部外径成人平均为1.45±0.48mm,儿童平均为0.75±0.23mm;胃后动脉长度成人平均为32.89±7.37mm,儿童平均为14.8±5.6mm,③胃后静脉出现率为56.5±7.3%,④胃后动脉距腹腔干平均为29.27±15.19mm,胃后动脉距贲门平均为14.59±7.23mm,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或脾静脉上极支处距门静脉平均为22.49±12.6mm,胃后动脉多有胃后静脉伴行,静脉以1支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