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3.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禅门书记职事的设置是丛林日益发展的结果。早期的书状专职方丈文书,书记僧则执掌禅门书疏,负责禅门之间及僧俗间书疏往来。书记僧所为疏榜等文字代表着禅门形象。清规中对书记职责有清楚说明,且书记僧兼习外典在北宋中期已成为不成文之规定,这为书记僧们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宗门需要书记僧才与道兼备,居简及其周围书记僧可作为代表。末流书记僧则不免一意吟咏,毁弃了佛道之追求。  相似文献   

5.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穷僧和富僧     
<正>从前,在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僧人。他们都想到南海看看。从四川到南海的路途非常遥远。富僧做了好多年的准备,他造了一艘船,又购置了许多物品,仍然觉得没有把握。这天,富僧和穷僧相遇了。当富僧听说穷僧也想去南海时,觉得很好笑,就问道:“你怎么去南海?”  相似文献   

7.
熊飞 《零陵学院学报》2002,23(1):137-138
对中唐书僧长沙怀素是律僧、教僧还是禅僧,过去的历史材料没有记载,也几乎无人涉及。于此,根据现存资料并深入发掘,得出了书僧怀素皈依的只能是南宗禅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理清了释道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唐五代小说中道僧相争和道僧混融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僧尼形象分成市侩僧、侠僧、邪僧、儒僧四种类型,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反佛教倾向。  相似文献   

10.
明初建立的试经度僧制度在明朝前期有效地限制和管理了全国的僧人队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军费开支、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明朝政府为了筹集资金缓解危机,以鬻牒度僧制度取代了试经度僧制度。  相似文献   

11.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槃"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僧人写诗始于东晋,诗僧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则始于唐代,但作为一个诗歌群体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者,则为宋初的九僧诗派。历来对九僧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研究之上,鲜有从历时角度来讨论九僧诗歌者。此外,学术界通常将其视为山林生活诗的代表,以研究士大夫诗歌的标准来探讨他们的作品,而忽视了其僧人身份。其实从历时的僧诗一脉来看,再结合其僧人身份,会发现九僧的诗歌与之前的僧诗相比,在创作主体和作品本身都显示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椠”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华山三高僧诗》是明代一部尚未引起关注的诗僧文学作品。《华山三高僧诗》是毛晋辑录的晚明华严宗雪浪洪恩系弟子释通润、释慧浸及再传弟子释明河的诗集。《华山三高僧诗》考论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考论释苍雪《<华山三高僧诗>小引》的价值;二是考论华山三高僧的诗歌;三是考论四库馆臣《三僧诗提要》的正误等。《华山三高僧诗》具有文学性、佛教性和时代性,因此对此诗集考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3):29-29,I0003,I0004
1、寺内僧多少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相似文献   

16.
元代西僧备受统治者的尊崇,文章对西僧与西番僧、西域增、西天僧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对西僧备受尊崇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9):29-29,I0003,I0004
1.寺内僧多少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本文浅要介绍了清初四僧(弘仁、残、八大山人、石涛)生平和创作经历,重点分析了清初四僧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各自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初步探讨了清初四僧艺术个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2,(3):13
有一个担水的僧人,长得五大三粗,力气也比常人大,即使他一个人担起四桶水,也面不红,气不喘,众僧见了,都忍不住对他竖起拇指,称其"神力"。和他住在一个禅房里的,是一个烧火的僧人,相比之下,烧火僧就显得文弱多了,像根豆芽菜,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众僧经常拿他们俩做比较,大多数都是夸奖担水僧的身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