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西方,一般男士被称为“先生”(M r.);有学位(academ ic degree)、军衔(m ilitary rank)、显赫职位(high position)的,在先生之前冠以职衔,如“博士、上尉、部长”等。有时候,你还会偶尔(occasionally)听到有人称呼某人时使用“阁下”一词(Esq.)。通常,“先生”(M r.)总是放在  相似文献   

2.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BCC语料库,通过其历时检索功能,探讨"先生"称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经历的起起落落并探究其深层社会原因。从"先生"称谓的语用嬗变可以看出,称谓和政治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特别是师生交往中,现代学生越来越表现出复杂的面目,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人性基础是当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从学生面目的多样性及表现这些面目的动因来看,渊源于功利主义哲学的"利益人"假设是对现代学生人性的一个更为合适的假设。"利益人"假设认为:人的推动力是肉体的快乐和痛苦,利益支配着人们在道德上和认识上的一切判断,利益是人类的唯一推动力。基于现代学生的"利益人"假设,当前师生交往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现代学生利益目标的规范性问题,提升现代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利益目标的规范性是改进师生交往的一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 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6.
说起“老外”,想来大家都知道是指的外国人。“文革”前,在辽阔的国土上,还很少能见到“老外”。而现今,不仅“老外”不再罕见,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环境,成了外国人眼中的“老外”。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感性的人到抽象的人,再到自然的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理性主义人学和自然主义人学表现出来的。但二者都只是执着于人的本质的不同侧面,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的全面本质。只有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超越了近代西方人学,确立了人之存在的现实基础——实践,并以此为出发建构了“总体的人”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9.
师生交往是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的地位,因而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友好相处,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但实际情况并不尽人意。教师的美好愿望,往往不能变为现实。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遵循师生交往的规律,一厢情愿。有时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不把学生当“人”看,而导致某些不应有的误会,影响了师生间的良好关系。笔认为,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遵循必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如果对西方人谈起孝道,保准会弄得他们一头雾水,事实上,在英文里的确有“孝”这个单词——Filial,但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摩西十诫第五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英文的表达是“Hon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更多的是在说尊敬。而中国语境里,孝的那种顺从、谦卑、低人一等的姿态,在西方人那里是绝然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人曾倡导把西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强调作家不能割断传统。而在这“整体”和“传统”中,人的观念和人物形象的嬗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人的观念嬗变,文学中人物形象拓展的轨迹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自然化的人、奴化的人、神化的人、物化的人和人化的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当“边缘人”的概念第一次走入大众的视野,它就以一种极大的冲击力,人们在寻求“边缘人”概念的理论突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入社会,切实地致力于“边缘人”的实证研究。在实际的生活中,“边缘人”也有一种被泛化的趋势,达到了那种无处不边缘的境地。这其中不乏为“边缘人”的研究提供新原型的情况,也即丰富了“边缘人”实证研究的对象。但,也有偏离“边缘人”最初概念的状况,从而,为进一步厘清“边缘人”的概念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3.
现在,高校里面研究生流行管导师叫“老板”。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一些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看法。大多数称“老板”的研究生为理工科学生,问及为什么?答案不外乎几种:跟老板做课题,拿工资;师兄师姐都这么叫的;老板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称导师为“老板”的主要原因有:跟导师做课题较少;  相似文献   

14.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一假说明显地表现出其局限性。言说不仅不甘“沉默”,反而说得大声,说得激烈。这主要是由网民的“亚大众”特征及网络交流中的匿名性,网络平台所营的民主氛围等特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高效教学婚本质是师生交往的互动,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采用典型例证勾勒了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其中,典型的意象包括"圣灵"、"毁灭"、"救赎"、"复仇"、"激情"和"人性"。此外,还从"宇宙观"、"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西方文学中"火"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是有意义的。它是英语民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随着民族语言与外来语的不断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词汇在漫长的同化与异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所独有的兼容特质。作为语言表达来说,英语词汇越丰富,越能展现语言魅力;作为语言教学来看,色彩斑斓的构词方式增加了语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该文以"人"为例,试析英语词汇的丰富源泉和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熊璐 《文教资料》2011,(9):123-124
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促成了两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关于如何锤炼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把人的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作用分裂开来,两者泾渭分明。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