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季风的规律有所认识,这在屈原《天问》里可以寻得蛛丝马迹,《天问》有:“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屈原的意思是:把方位规定为东南西北四门,究竟是根据谁的旨意?(或:究竟根据什么?)西北门开启以后,什么风由此通过?  相似文献   

2.
【点击名家】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相似文献   

3.
无可否认,“西北风”的铺天盖地的猛烈冲击,是歌曲与歌词的创作进一步掐脱旧的禁锢的一次十分有力而又产生明显效果的成功演习。但人们对歌曲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永远不可逆转的规律——在“西北风”的粗犷,  相似文献   

4.
明代戴君恩的《读风臆评》和清代陈继揆的《读风臆补》是《诗经》评点史上两部关系密切的著作。陈氏承戴氏之作补作《读风臆补》,两部著作均用了一个“臆”字,“臆”对二人解诗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风     
1 民间所说的北风,气象学上叫西北风,即从西北方吹过来的风。细心品味,方知北风更有文学味。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西北风,并非黄土高坡小小的西北风,也不是流行歌坛曾经汹涌的“西北风”。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经》和《楚辞》是诗歌发展的源头,先秦的《孟子》《庄子》等哲理散文、《左传》《国策》等历史散文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是散文发展的源头,它们哺育着后代无数的作家,对于戏剧小说在情节上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影响。《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有祭歌、乐歌、叙事诗、抒情诗、社会讽刺诗,广泛反映了约自西周到春秋五百年间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斗争。尤其“风”(也叫“  相似文献   

7.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清代郑燮的咏物诗《竹石》。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因“虚心向上”而深受历代文人画士喜爱。竹诗竹画不可胜数,若论数量之多、格调之高,首推郑燮。  相似文献   

8.
“西北有高楼”中“西北”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古诗 ,尤其是汉魏时期的古诗 ,经常会见到一些方位名词 ,如“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①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② 、“西北有浮云 ,亭亭如车盖”③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呈会”④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⑤ 等等。这些方位名词 ,有的是实指 ,有的却是虚指 ,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下面试以“西北有高楼”中“西北”为例 ,加以分析。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中的方位名词“西北” ,李善《文选》注解释为 :“西北 ,乾位 ,君之居也。”而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解释为 :“《古艳歌·日出东南隅》是赋艳 ,故就东南写 …  相似文献   

9.
最早的诗歌总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歌谣,在《诗经》中成就最高,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最大的诗歌总集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十人编辑的《全唐诗》是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书有900卷,共  相似文献   

10.
乔国海 《学周刊C版》2011,(11):206-206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中,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相似文献   

11.
义渠都城考证琐记──义渠国都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张耀民春秋战国时期的义渠国都城,历代史志都说是在宁州西北。但在宁州西北何处,则说法不一。《庆阳府志》说:“在宁州西北五十里,”而《甘肃新通志》、新编《宁县志》等则将义渠国都与公刘邑合二为一,坚持说“在宁...  相似文献   

12.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相似文献   

13.
古诗讲究语言精练。诗人常把两个名词组合成一个新的词组来反映事物的特色。“水村山郭酒旗风”(初中语文第二册《江南春绝句》)与“吹面不寒杨柳风”(转引自初中语文第一册《春》)中的“酒旗风”和“杨柳风”就是这方面的例子。“酒旗风”既写出了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酒旗的动态,又表明春风的轻盈柔和。“杨柳风”既让我们看到了杨柳发青,又感到了春风拂面。真是言精意赅耐人寻味。这两个“风”又有不同之处。“杨柳风”教材  相似文献   

14.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传世佳句。但在有的版本中,并不是“晚来风急”,而是“晓来风急”。例如清人朱彝尊的《词综》张惠言的《词选》梁令娴的《艺蘅馆词选》,乃至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等都把“晚”字换成了“晓”字。于其化同志在1984年12期的《读书》杂志中也认为:上片既已说是“晓来”,(晚来风急,笔者注),下片又说:“独自怎么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岂不是在时间上自相矛  相似文献   

15.
<正> 《诗经》分为《风》(即《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部分。对“风”“雅”“颂”三字如何理解,实际上已构成了探求《诗经》主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风”,是指“音乐和歌谣”;“国风”就是各国的音乐歌谣。有的同志还写道,对此,“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致的意见”(孙作云《说雅》(见《文史哲》1957年1月号;又见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诗经》“风”“雅”“颂”分类,传统观点主要有“实用说”、“产地说”、“体象说”、“乐调说”四种,这四种观点分别揭示了《诗经》特质的一个方面,而不能作为划分风、雅、颂的统一标准。风、雅、颂的划分与编排当以内容的不同为标准,有关风土民情的归于“风”,事关诸侯、士大夫的归于“小雅”,事关周王的归于“大雅”,关于古低明王祭祀之法、颂扬之间、祈祷之辞的归于“颂”。  相似文献   

17.
来稿综述     
对几篇鲁迅作品的探讨关于《一件小事》中的“风”四川宣汉县南坝中学陈仁发《<一件小事>的“风”》中说:鲁迅的小说很少景物描写,《一件小事》写景极为精炼,只对“风”着力点染,全文八九百字就五次写到“风”,描写了“大北风刮得正猛”,——“北风小了”——“微风吹着”——“大风之后”——“风全住了”的全过程,这对联缀故事,展开情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意义都有重要的作用。湖北孝感高中胡国华、叶渠梁《谈<一件小事>中的“风”》进一步写道:《一件小事》对“风”的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雪”的描写,在技法与功用上,都是白描绘景的范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写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具有宗教身份的瞽史于祭祀的季节在民间采集汇编而成的,因此《诗经》中的民歌与祭祀活动大有关联。而“风”在商代以后,它的语意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神性的自然“凤”到“帝使”、“风后”,它这时是祭祀的对象;由于风向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又幻想出善于鸣叫的神鸟凤,而瞽师也模仿“八风”以作乐,这样“风”又和祭祀中的乐舞联系起来。“风”的一部分含义最终演变为祭祀歌舞。春秋之后,“风”意再度演变为教化。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自古风、骚并称。“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瑰词。“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  相似文献   

20.
《诗经》“二《南》”(指《周南》《召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而十五国风在正式礼仪场合演奏过的乐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惟有《周南》《召南》中的数篇.且被称之为“正歌”.孔子对“二《南》”亦给予极高的评价.此皆昭示着二《南》在十五国风中有着某种特殊地位.此外,今本《诗经》其它十三国风皆冠以地域名称后附“风”字,而二《南》究竟产于何地,则始终困扰着人们,且直称《周南》《召南》,不附“风”字,也令人们猜测二《南》是否独立于国风之外.总之,十五国风中关于“二《南》”的名义诠释争议最多,久讼不决,未见定谳.今试综述前贤之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