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是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存在不少困惑。毋庸置疑,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教学效果优劣的—个关键因素。下面就教材使用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共商。  相似文献   

2.
心中的阳光     
顾辉 《中文自修》2009,(12):42-42
下着细而密集的雨。偶尔听到窗户上零星的细微的吧嗒声,随声望去,雨点给窗户烙上一个个浅浅的水印,时间久了,才织满整面玻璃。有些汇集在一起,却因为承受不住这样的重量而流淌出一条蜿蜒的路。而有些,则仍旧在那里,凹凸了一个世界的影像。  相似文献   

3.
心中的阳光     
人一旦心有障碍,往往会感到灰暗,当你心中盛满阳光,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希望。  相似文献   

4.
心中的阳光     
因为有了您的公正无私,社会才如此和谐美好,因为有了您的庄严平等,我才感受到了您创造的幸福,沐浴到了您的公平正义之光。  相似文献   

5.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何特点?本文拟结合对教学案例的评析,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效果的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角色,由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教学效果。一、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8.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小学生都是一个个很有头脑很有思想的小精灵,如何培养这些学生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点拨的时机、方法、注意事项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试图帮助引领孩子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1.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培养主动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4.
对六套《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从教科书编写的核心理念、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些教科书存在注重综合性与活动性而知识系统性略显不足,活动内容的组织缺乏逻辑性,主题活动设计不够完善,卡通图片使用过多,文字容量偏少,问题设计与留白设计过多等问题。《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和社会性,通过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引导儿童健康向上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采撷新颖有趣、切合实际的开放性课程资源呢?一、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满足需要“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困惑。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设身处地教育身边的人或事的同时教育自己,熏陶情感,发展德性。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珊,她遇见了一件让人烦恼的事。你们能帮着解决解决吗?生(异口同声):能。(创设情境:放学后,小红和小兰到好朋…  相似文献   

16.
安宁 《下一代》2009,(11):14-14
人的一生如同漫长的旅程,和煦的阳光陪伴你远行。母爱,便是这缕阳光,柔和而又温暖,使我不愿离开。你的痛苦,从未和我谈起;你的伤心,不曾向我倾诉。你总是为了我不停地操劳,宁可自己受尽苦楚,也不愿让我担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品德与社会>和美国俄亥俄<社会研究>课程标准从结构、整体设计、目标陈述、内容组织、编排方式、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在对两者异同的揭示中总结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计的特点,反思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余力 《宁夏教育》2003,(5):64-64
指导思想1.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注关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发展作为教材编制的基本方向。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完整、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20.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