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文强 《小学生》2010,(7):21-21
1阅读方式要有灵活性在阅读课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各项阅读实践,使阅读课变传统的“讲堂”为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舞台”。课上,虽然讲究以读为本,但听、说、写、悟、议,各有千秋;疑、演、画、评、赏,异彩纷呈。如在学了《庐山云雾》一文后,在“出境悟文”阶段,笔者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云雾之美,学生的实践形式多样,课堂显得生机盎然:有自主学习的——或坐着奋笔疾书,或站着深情吟诵;有合作学习的——或挥毫泼黑,你画“轻纱一般的薄雾”,我画“帷幕一般的浓雾”;或结伴同“游”,指指点点,余兴未了……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篇章阅读实践,重点在于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读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读”,即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蔚 《湖南教育》2006,(1):25-2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而不是以教材或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希望学生从众口一词的理解中读出不同,这就对习惯了接受现成答案的初中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王林慧 《小学语文》2011,(10):17-18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下面以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为例,谈谈课堂操作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英语阅读课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广泛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语言实践。是学生在大量的了解内容、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我们认为,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求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阅读理解课的教学课堂 阅读理解课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场所。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原则,把学生培养成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阅读者。针对我国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语言理解困难,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这样上阅读课:  相似文献   

9.
在中小学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重大作用。为了更加切实提高阅读课的质量和效果,我校专门成立了《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课题研究小组。每周开设了两节阅读课(学生到学校图书馆自主阅读)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  相似文献   

10.
许朝艳 《辽宁教育》2003,(12):40-40
一、创设自由阅读课,达到阅读目标图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要资源,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效用?在阅读实践课上创设自由阅读课这一课型,能够使校内图书和校外图书这一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由阅读课即学生利用阅读课学到的读书方法,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藏书和学生的自购图书,自选阅读内容,摘记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自由阅读课的创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了校内外图书这一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自由阅读课上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引导或看护下自主阅读,实现阅读积累,充实文化底蕴,扩大智力背景,努力达到或超越课程…  相似文献   

11.
高中英语(SEFC)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那么.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7“Earthquakes”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阅读课理所当然要有“阅读味”,这是由阅读课的自身存在价值与独当之任所决定的。教师应当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认清阅读不等同于朗读,不仅是精读,不只是为了掌握思想内容,更不是写作的附庸,并从指导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实践、注重阅读评价等三方面着手,实施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3.
“网上阅读”是语文阅读课中的特殊形式,它是通过上网形式学习语文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证明,将网络引入阅读课,跟传统的阅读欣赏课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崭新的学习世界。  相似文献   

14.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大部分老师不能适应新教材,在阅读课教学上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构建了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阅读课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课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它能使学生接触大量的英语读物,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课是重要的,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外语院校在精读课上不仅投入了良好师资,而且精读课的课时达到至少6节/周,而阅读课的课时一般在2节/周。精读课侧重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如词汇、语法、理解和写作等,其重心是“质”,但并不是“量”。但没有了“量”,我们也就无法谈“质”,  相似文献   

16.
陈建志 《福建教育》2005,(6A):19-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如何达到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积累、领悟和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要求?我们提出以学生主体实践为基础的“自主阅读”的教学观点,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中心、生活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观,把知识、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于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一、小学生阅读课现状分析 第一,课堂阅读的材料只限于教材本体,内容过于单一且趣味性不大,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课堂上老师过于精讲课文阅读材料,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因此学生阅读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为了“老师要我读”和“要应付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上《龟兔赛跑》的故事的:阅读故事并找出故事中的动词过去式;学生说出这些动词,老师板书;接着开始学习这些知识点并朗读故事,最后完成一些阅读练习。如此开展的阅读课功利性太强,根本不能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借助各种异彩纷呈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所谓的引导和启发强加给学生,从而代替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将批注式阅读引入我们的阅读课,让课堂更多一点静默的思考,就是一种针对"替代性解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写批注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形成学生独特的、原始的阅读体验,可以更好地实现阅读课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23):22-23
近年来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课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使语文课堂教学由单篇向多篇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实现了教学民主,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在此意义上开展的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将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上更新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相似文献   

20.
乐晓华 《师道》2005,(7):23-23
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活动,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律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就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用语感去连接课与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阅读的神奇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