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屐     
木屐和拖鞋最大的不同是:木屐触地有声而拖鞋落地无声。同样是木屐,然而,不同的人穿它,却有不同的声响,变化多端,煞是好听。小时,看母亲足着木屐,在厨房烧饭做菜,“嘚嘚嘚”,木屐来,“嘚嘚嘚”,木屐去。一顿热饭菜便在木屐的“嘚嘚”声中准备好了。当时,心里有一份模模糊糊的快  相似文献   

2.
木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印。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的雨一起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相似文献   

3.
木屐印     
编者推荐:"我"不仅"提出自己也要有一双木屐的要求",而且"穿着木屐下了田,跟在父亲的那串木屐印后"——文义从"欣赏"提升到"实践"的层面。此文可变格用于2008年高考浙江卷标题作文"感受乡村":以"爱穿木屐"作为"热爱农活"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小朋友,你有可爱的小木屐吗?你试过用木屐印画小人吗?现在准备好材料,一起来试试看。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木屐》,完成19一28题。(30分) 木屐 ①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②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展齿。春雨中,我躲在爸爸背上的羡衣和斗笠下,看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③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④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淹没了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  相似文献   

6.
兰花     
《高中生之友》2008,(8):18-18
我看到一只小小的"尖头木屐",很尖。这是用一种像玉一样的绿色材料打造的,在"鞋"尖上画着一只很小很小的夜鸟,两只大大的眼睛,一个鸟喙。在"木屐"里面,沿着"鞋"沿,有人——但是谁?——撒种了一种垂下来的银色小草。"鞋"尖也不是空的,一只手——却不知道是谁的手?——  相似文献   

7.
木屐     
我撑着一顶小小的粉红色的油布伞,徘徊在江南的街巷里。江南的雨总是缠绵的,细如牛毛,密布天空,柔婉而悄无声息地打在雨伞上,溅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像薄纱帐,笼罩着江南的悱恻、惆怅与哀怨。小巷长长的似是没有尽头,愁思便像这巷道一样弯曲、漫长。行走在巷子里,忽然远远地有清脆的木屐声传来。“哒哒哒”,从小巷的尽头走来。这声音幽幽地飘散在湿润的空气里,在这样的天气里,听起来有一丝忧伤。黛眉微颦,叹息一声,这声音摩挲着光洁的长着青苔的青石板,低低地在巷子里盘旋回绕,久久地堆积着不肯散去。这声音让人产生无限遐思。这穿着木屐的…  相似文献   

8.
李白穿越记     
正一天,我正吃着雪糕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一位潇洒飘逸的男子出现在我面前。他身穿白色大衣,脚蹬木屐,嘴里念叨着:"咦,这不是贞观之治的盛年时期吗?怎么人们都穿成这样?"贞观之治?那不是唐朝的事吗?难道……我仔细思索着。"孩子,你好!"白衣男子走过来和我打  相似文献   

9.
爱的屐齿印     
总是忘不了那江南雨。沉重的木屐轧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木屐踩在爸爸的脚下,小小的我骑在爸爸的肩上。木屐在爸爸的双脚下疲惫地“咯吱,咯吱”作响,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屐齿印。我伏在爸爸背上,藏在蓑衣和斗笠下面,与江南雨一起,伴着爸爸的木屐,度过了童年的岁月。  相似文献   

10.
梦中的老屋     
梦中还是那幢老屋, 青砖黑瓦显得格外古朴。 雨水淋湿了蜻蜓的翅膀。 一朵牵牛钻进了木格子窗户。 老屋门前是条石板路, 记忆里总是滑滑溜溜。 浣衣的少女从门前走过, 木屐敲打着好听的节奏。  相似文献   

11.
仰望紫氏部     
轻轻地,一片烟雨朦胧……侧耳倾听,一双木屐缓缓走过。那种轻柔,那份飘逸,似乎比水更有灵性。雨已变得有些稀疏,和风吹散了那一片恍惚。让人看清,这不是在伊豆,而是在江南……独自走在小径上,有些泥泞,有些空虚,但心扉早已被这清凉的空气推开了……抚着  相似文献   

12.
游园不值     
南宋杰出诗人叶绍翁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爱花。有一次,他与少年时代的一位朋友偶遇,得知这位朋友有一处十分清雅的花园,他便动了心思,打算去看一看。第二天一早,叶绍翁就起身了。不料这天春雨蒙蒙,如烟如雾,叶绍翁更是喜上心头,他披了一件深色的大氅,脚穿木屐,便寻那朋友的雅园而去。他走在青石铺成的小路上,木屐发出“嗒嗒”的声音,真是十分的清闲优雅。不久,他找到了那座十分僻静的小园。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14.
小木屐     
一双小木屐 拖着不成调的节奏 孤注一掷地 投奔而来  相似文献   

15.
不忍     
<正>任何一种状态的生命,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应该被祝福——阳光祝福他,空气祝福他,水祝福他,使这个生命成长,就像一朵花在开放一样。台湾有一种很高的桐木叫油桐,油桐果可以榨油,木材可以做木屐。可是后来桐油和木屐很少用了,所以漫山遍野都是繁茂的桐花林。四五月间如果有机会去台湾,车子过高速公路时,可以看见山的两边全是白花花的一片,非常美。现在台湾有个"桐花季",像日本的"樱花季"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鞋的别称,据史书记载有:履、屐、屣、屦等。 履,lu,鞋。《郑人买履》以及《史记》中《留候世家》:“孺子下取履。”还有《孔雀东南飞》中脍炙人口诗句:“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上诸“履”皆为鞋。 屐,ji,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木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鞋。山水诗人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齿:上山去掉后齿,下山去掉前齿,而木屐则以木板作底,上有带子,状似拖鞋。 屣:xi,鞋。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金陵遇太守,倒屣欣逢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相似文献   

17.
吴越美女西施在蒙罗山下浦阴江边浣纱,江中的鱼儿看到她那天香国色,自甘丑陋,不好意思露出水面,霎时沉到了江底。西施有“沉鱼”的美貌,可她的脚却比一般的女子大得多,因此,西施总爱穿长裙,着木屐;长裙盖住了大脚,木屐使长裙不致拖曳地面。汉元帝时,天上的大雁俯视坐在马上出塞“和亲”的王昭君,见她艳美照眼,竟忘了扇动翅膀,以至从云端跌落下来。昭君虽有“落雁”之美,但双肩生得仄削,不太雅观。为此,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91年第四期刊登的《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不当之处颇多。木屐适用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但其产生与当地的梅雨气候密切相关。由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布底鞋容易霉烂,木屐应运而生,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夏天,某军训营地,同学们刚刚吃过午饭,某校的刘非和几名室友到茶水房打热水,迎面看到同在一个基地参加军训的某中专的王明,趿拉着一双木底丁字拖鞋走来。刘非便嘲笑道:"穿木屐?玩什么时髦?"一句话惹恼了王明,双方展开了"口水战",由于刘非有室友们帮忙,王明寡不敌众,还被推了几下,觉得很是委屈,便转身回到住处,从床下拿出  相似文献   

20.
“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此种木屐底部前后凿二个糟或洞,另外刨刻二块木齿榫,又名屐齿。登山时把屐齿分别装进左右二只木屐底部的后槽洞;下岭时把屐齿从后糟洞取出装进前槽洞;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时人把此种齿屐称为“谢公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