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认识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学的。教材在编排时,沿用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发现方法,引导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在发现根据数的个位不能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呈现用计数器表示的数,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表示每个数所用珠的个数,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是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学生对“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可以判定,而3的倍数却要看各位上数的和”的疑惑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应。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2、5、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安排在五年级下册进行教学,而且不约而同地都选择借助百数表,引导学生在表中依次圈出相应数的倍数,在直观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归纳特征,进而得出判断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然而,通过课后调查,我们发现,这种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对学生而言,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涉及数学本质的、更深层次的“为什么”,还是无从谈起。我们借助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吗”(判断2、5、3倍数特征的道理)进行了拓展教学,努力让学生达成“愉悦性地体悟、理解性地学习、深层次地提升”,有效激发探究乐趣,感悟学习魅力。  相似文献   

3.
【课前思考】“3的倍数的特征”是数论中的重要知识。学好它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把握数学基本思想。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前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是本课能够利用的很好资源。然而,相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更加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而且2、5的倍数的特征探索会对3的倍数的特征探索产生严重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4.
[案例]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在这节课中,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不失为一节好课。但课堂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却值得我们深思。当学生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师:请同学们快速判断下列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63918279234生1:639能被3整除。师:为什么?生1:因为639各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师:1827能被3整除吗?生2:1827也能被3整除,因为18是3的倍数,27也是3的倍数。师:哦。我听懂了,你是想因为1加8得9是3的倍数,2加7也得9是3的倍数。很好,请坐。生2:(一脸迷惘地坐下)课…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和验证,自主发现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因数与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素数和合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并与2、5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从因数与倍数这个角度去观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和验证,自主发现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因数与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素数和合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并与2、5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从因数与倍数这个角度去观察数和判断数.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多的,其中有些数的倍数还有一定的特征.我们已经发现了2、5的倍数的特征,想想看,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呢?  相似文献   

8.
<正>课前思考“3的倍数的特征”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关于教材编排(下图),笔者有以下两个疑问。教材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研究发现“从个位上看不出3的倍数的特征”后,转而用计数器来研究。先让  相似文献   

9.
孙虎 《甘肃教育》2009,(19):43-43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是“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发现特征、概括特征是难点。因为,其一,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很容易受前面学习的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而只注意用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其二,3的倍数的特征不够明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其三,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难以准确叙述特征。故而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关“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其中探求3的倍数特征一直是教师们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知道判断2、5的倍数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从观察个位上的数到观察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挑战性,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很难独立探究出3的倍数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上高中《生物》中的“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们发现知识点较密集,课容量较大,并且“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条件反射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用3课时完成的,而新教材是集中在1课时完成的。如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做了一点尝试。下面就针对这节课中的“实验”的设置谈谈我们的体会。一、“股跳反射”实验——导入新课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导入…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多的,其中有些数的倍数还有一定的特征。我们已经发现了2、5的倍数的特征,想想看,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5的倍数呢?(生答略)师:也就是说,2、5的倍数的特征都在个位上(板书:个位),与其他数位上的数没有关系。你能根据这些特征快速判断出下面的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吗?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关"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其中探求3的倍数特征一直是教师们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知道判断2、5的倍数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从观察个位上的数到观察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挑战性,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很难独立探究出3的倍数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6~77页“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2和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3的倍数特征与2和5的倍数特征有所不同,2和5的倍数特征主要观察个位上的数,3的倍数特征是观察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教材安排了在百数表中圈数和拨数珠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3的倍数特征,但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仍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笔者尝试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数的组成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就学过了,它可以有效快捷地找到通往3的倍数特征的康庄大道,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为新知服务.  相似文献   

15.
国标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因数与倍数"一课,在找出了3、2、5的倍数后,"白菜老师"问:"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试图让学生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点"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相似文献   

16.
"倍数与因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来研究的。其中3的倍数特征学生不易发现,也不易理解。因此3和9的倍数特征引起了思考,结合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终于突破了3和9的倍数特征,让学生轻松明白算理。  相似文献   

17.
一、课前思考(一)研读文本"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  相似文献   

18.
这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一节科学课《新生命的诞生》,是生命科学中《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主题中的内容。新教材打破传统习惯,在这节课中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生命的起源,这是比较初级的早期性教育内容,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非常好奇而又模模糊糊的东西。老师上课前也有一丝顾虑:课该上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会引起乱堂呢?当我们的学生以探究的眼光来学习这部分在成人眼中有些敏感的科学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课前的研究和准备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我在一年级数学课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0.
<正>在日常练习课上,不少老师犹如导游一样,督促学生快点儿做题,一题做完开始做下一题,一页做完开始做下一页。细想一下,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有没有让教学高效起来?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了吗?学生有没有达到练习的目的呢?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在我们的催促下逐渐变得不讲过程,只看结果,做完就是目的,很少思考题目为何这样做。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练一练”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