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彝族丧葬仪式由“崇生”意识、利益诉求、伦理道德、秩序重建及多重情感与原始观念等元素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仪式的本源性动力、监督性动力、呈现性动力等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彝族丧葬仪式的动力机制中本源性动力是彝族丧葬仪式举行的核心动力,呈现性动力主要起着一种表达和牵引的力量,而监督性动力则为仪式的举行划定着界限。正是如此有序的动力机制下,彝族丧葬仪式才得以成功举行,且确保了仪式的核心功能——救赎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贵州彝族是贵州18个世居民族之一,其在贵州诸民族中,具有独具的丧葬文化,在丧祭仪式诸环节中,折射出彝族群众对待生存和死亡的基本观念和态度:万物有灵、灵魂永恒、灵魂独立、灵魂向善、灵魂同源、灵魂主宰、祖先崇拜。这种观念和态度源于彝族先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迫力”和“民族偏见”,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文化解释,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他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甘孜彝族也如此。在他们的丧葬习俗中蕴藏了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反映了本民族迁徙繁衍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把羌族和彝族放在一起研究,其一是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渊源与遗留,如祖先同源,服饰图纹和符号相似,语言、姓氏、婚姻、丧葬、习俗等方面相近或相同。其二是羌彝两族在宗教方面具有相同的信仰与崇拜,且两者都属于原生性宗教,作为沟通人与鬼神之间的使者——释比和毕摩有相似性;释比经咒与毕摩经咒在内容上有着诸多相同性,并反映出共同的思想观念。对羌彝丧葬经咒的比较研究,充分印证了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并进一步论证了羌彝经咒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鄂西北丹江口市民俗活跃,其丧葬仪式与音乐较多保留了传统,乐班作为音乐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与仪式的关系密切,主、客乐班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下的地方性互助精神,使仪式及所包含的音乐在相互结合中体现出明显的功能,某些程序体现出楚文化特点,这些都在个案调查与叙述的双窗口视角中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6.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彝族葛泼人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葛泼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然崇拜乃至自然生态观。而这种自然生态观恰恰反映在他们传统的丧葬仪式中,通过他们的丧葬仪式,传承传统生态文化观,实现对生存空间的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人与人之间和谐平衡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9.
巍山彝族丧葬文化是其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它较完整地保存了该地彝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巍山彝族丧葬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点和显著的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0.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南涧彝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一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下来特殊的丧葬礼俗,以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关照其丧葬礼俗中的审美意蕴,其礼俗在程序上显示出了严整美,在仪式上显示出了神秘美、在内涵上显示出了伦理美,其中融入了该民族对死亡的豁然视域以及对生命的美好祈祝。  相似文献   

12.
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彝区,到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与各民族原始宗教的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当地民族习俗不断融合,世代延绵,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相互依赖、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道教的传入对巍山彝族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巍山彝族丧葬习俗吸收和融入了部分道教信仰元素,是道教与彝族民间信仰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丘北彝族僰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贫困山区。因现实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的现状致使彝族僰人无论如何辛苦也很难改变其生存状态,其物质文明落后于其他少数民族甚远,贫困程度如此之深令人担忧。彝族僰人生存状态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仅仅依靠彝族僰人自身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的,应引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4.
景东彝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在丧葬仪式中,告丧、装棺、设灵堂、作法事、出棺、送葬等仪式所用的植物,代表了它特殊的宗教文化意义及其深远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祖先崇拜、植物崇拜、乐观生死态度与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具有保护植物,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虎以其威猛而著称并成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进而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彝家驱邪迎祥的虎祖保护神。虎节对于彝族来说,就是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他文明对于虎的凶猛和花纹的外在崇拜。中华虎文化多元共融,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魅力独特,那么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正是彝族虎崇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彝语"雨斗"译为"献祭",即献祭仪式。雨斗仪式是丧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仪式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网络互动关系的建构等意义。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彝族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彝族历史悠久,建筑文化丰富,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吸纳和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民居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从彝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建筑类型、观念以及建筑的传承方向等方面对无量山乡彝族民居的建筑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九龙彝族与周边史称“西番”的藏族在丧葬习俗、婚姻习惯、服饰、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许多文化上都具有明显的共同性.这种文化上的共同性的形成原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民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和交流所致,而是他们之间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两晋士人的趣味由汉末发展而来,呈现出独特的风尚,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表现出审美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这直接突出地表现在士人丧挽行为上,特别是创作挽歌、欣赏挽歌、居丧、吊丧行为。两晋士人自作挽歌诗,从西晋时区别的、痛感的死亡体验到东晋时期对死亡的超越性审美,是一个死亡意象化的审美过程。在欣赏挽歌的独特嗜好及居丧、吊丧的怪诞行为中,东晋士人又进行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当下瞬时的感受中获得了一念大千的情感永恒。这种审美化的进程,有赖于世俗化人生趣味和东晋形神观念的发展,而复归于庄子"至乐"的死亡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