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德是因公共场域空间接近而产生的陌生他者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以协调公共场域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场域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作为"公"之道德,除利他思想外,互不干扰对方自由可以视为公德秩序的终极价值依据。公德秩序的形成,除个体公德素质外,外在的制度保障以及舆论氛围等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创设公德秩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道德共同体,建立和完善道德控制机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力推动公德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2.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3):27-3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倡"公德"的人,以之区别于传统伦理中过度使用的"私德"。在梁启超看来,"公德"不仅被视为道德的一种属性教化众人,更是连接群体和构成国家的基础,倡导新道德的目的在于"利群",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在其政治思想中,"公德"围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展开。对"公德"的分析,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而且为国民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德性.人无私德则不能具备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则不能和群结成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从公德与私德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特点、作用、划分标准及他们的不同之处等来揭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公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公德素质普遍较低是当前大学生公德素质的现状,学校公德教育缺失、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等媒体对大学生公德素质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切实开展学生公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公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提供公德实践活动平台,完善高校公德奖惩机制等,是改变大学生公德素质现状的有效对策,对提高大学生公德素质水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德具有利群、利他的意蕴。在当代社会,公德意蕴的展现却遭遇诸多不和谐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冷漠无情在人群中蔓延;第二,毒食品、毒药品频现,危及大众生命安全;第三,为一己私利,伤害他人生命。从公众文化心理的角度反思其成因,主要在于:第一,公德主体身份的平等性,易于导致责任分散;第二,公德的利他精神缺乏互信基础;第三,公德行为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推进公德建设,既需要公民个人树立对"他者"负责的意识,又需要社会建立和完善道德机制,对公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论梁启超的公德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成为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10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和阐发了他的公德思想,提出要正确处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培养国民利群、利国的公德思想,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及影响。探讨梁启超公德观之合理的当代意义,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世纪更替的时代。近代社会"公"的观念的生活基础——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与转型,具备了新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公"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近代众多的思想家从爱国角度出发,从各个层面探讨了国人的公德现状以及缺失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公德的对策,为中国公德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安定有序、秩序良好.一个社会要保持良好的秩序,除了具备健全的法律外,良好的道德秩序特别是公德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德作为公共领域的道德原则,是社会秩序所蕴涵的道德理性,是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意愿,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