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江  田浩 《新闻界》2020,(4):6-13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知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詹妮特·瓦斯科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重点考察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数字新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的重新界定与批判性理解。在瓦斯科看来,研究者对于技术对新闻的影响应当抱持谨慎的态度,数字新闻从业者应当警惕超级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霸权,新闻受众(消费者)则应当有意识地追求新闻的公正性而非沉迷于"客观"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概念出发,探讨了"伪新闻"与"假新闻"两者的区别,盘点了当今"伪新闻"存在的各种形式,进而从受众的成熟度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提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成熟受众等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主题为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之间冲突、消解与重构的关系。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原理分别是国际政治学和新闻学两个学科领域里极为重要的概念。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这个两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与内涵界定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将深入论述文明冲突论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前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如何实现对后者的消解;第三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髓出发,探索未来中国媒体如何重构自身的新闻客观性原则,以寻求突破文明冲突论隔阂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陆媒体对台湾新闻的报道现状出发,研究两岸关系发展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尤其是"三通"终于实现之后,大陆媒体如何更好地报道台湾新闻,让新闻交流更好地服务于沟通两岸同胞的感情、增进相互了解,消除歧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媒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打破新闻从业人员的传统观念,改变新闻从业人员的文风,切实做到"走、转、改"是新时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作者自身经验出发,谈谈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思维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试图从公共新闻出发,介绍公共新闻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由此从对公共新闻的报道上为晚报提供一种可以延展、创新的编辑新思路和视角,从而促进晚报职能的拓展和自身的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8)
"新闻真实"是一个应该被当下数字新闻研究高度重视的"古老的新问题"。尽管新闻学已对此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偏向于把"新闻真实"理解为对传统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从新闻业自身发展与演化规律出发,尤其是针对数字传播语境的新挑战,阐释"新闻真实"观念的研究仍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回应了对新闻真实的一些常见怀疑观点、分析了新闻真实对新闻专业化和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意义,设想了我们如何可能在数字新闻学研究中继续关注和重新思考新闻真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闻真实"的新定义。本文呼吁学界应对"新闻真实"这个规范性理念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以便在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新闻实践创新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潘智琦 《今传媒》2014,(8):75-76
社会新闻从诞生至今,学界对其概念作出了众多解释,但并无定论。这导致许多学者在开展社会新闻研究的过程中,极易将其与黄色新闻、软新闻和Society News等一些"舶来"词汇相互混淆。对于这一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新闻和与其混淆的相关词汇的具体比较分析,同时援引现实案例证明,以纠正当下学界关于社会新闻的解释存有的偏颇之处,为社会新闻概念的最终确定,扫清部分障碍。  相似文献   

9.
李拓  白红义 《新闻界》2022,(8):49-57
新闻权威关注的是一项具体职业的权威性。可以说,新闻权威概念吸纳了社会学研究中职业权威的基本内核,将权威视为是不断变化的概念,但又根据自身的特殊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展。尽管各类职业权威在当下都遭受了冲击,但是作为与技术关系更为紧密的新闻权威,在社会环境、新闻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中,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样貌。对此,本文尝试从概念的形成、逻辑和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对新闻权威的起源和入场进行分析,并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的情况下,对新闻权威的未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鹏飞 《今传媒》2013,(5):111-113
本文从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先生"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两个舆论场"态势极其严重危害,讨论了造成"两个舆论场"缺少交集、共振的根本原因,研究了我国媒体生态、媒介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阐释了新闻专业领域理论前沿问题,剖析了政府、宣传主管部门错误的新闻观念和影响,总结了主流媒体违背新闻规律的典型表现形式,概括了当下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新变化、新气象,指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应秉持的新闻理念,在理清各媒介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谭天  刘云飞  丁卯 《新闻界》2012,(12):6-9
新闻定义的考究和争论一直没有断过,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要重新认识"什么是新闻"。本文以客观、发展、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定义。笔者认为,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从客体的角度试图描述"新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环境新闻起源于美国,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传入我国。我国在环境新闻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更未明确地将环境新闻学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尝试对"环境新闻"和"环境新闻传播"两个概念进行定义,从我国环境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说起,分析了环境新闻的特性和环境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以期引起学界对环境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视,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新闻属性理论发展变化的核心在于"对新闻本质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闻理论研究取向"问题.在丰富的新闻理论中,新闻属性理论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当前信息社会下,我国的现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以新闻属性理论为原点展开.具体而言,即是实现对新闻本质理解从"工具"-"商品"-"服务"的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新闻理论研究取向从"传者本位"-"新闻本位"-"受众本位"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法研究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学界甚至对传统的"新闻法"、"新闻传播法"等概念本身提出商榷就是最好的佐证。例如,有学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传播模式改变,"新闻  相似文献   

15.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1):42-47
新闻游戏自提出以来便存在属性争议。本文从符号叙述学视角出发,以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游戏作为研究对象,将"纪实-虚构"与"时效-非时效"作为划分维度,建构起新闻游戏属性划分的四象限图。从而将新闻游戏划分为一般性新闻、史态类新闻与严肃游戏三种,指出新闻游戏应按照属性的不同划分为"游戏化新闻"与"新闻游戏"两类,并对当前新闻游戏发展中存在的内容与形式冲突问题以及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近年,一系列的新闻乌龙事件让"新闻反转剧"这个新名词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复杂的社交媒体传播环境是产生"新闻反转剧"的重要场所,因此,随着自媒体的强势崛起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新闻反转剧"也越演越烈,正不断消解传媒的伦理性,破坏新闻伦理的正常建构。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新闻主体方面出发,加强信源道德教育、建立媒体自律规范和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者的联合互动与规范可以重塑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赛事出发,对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新闻摄影赛事进行了相应梳理和归纳,对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赛事与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民生新闻遍地开花,各大媒体上都能寻觅到其身影。它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置身于百姓立场,对热门社会事件进行评论,充分体现出对百姓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使地方新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民生新闻也努力寻求与时俱进的新路,以契合时代需要。而"走转改"活动的实施无疑为民生新闻指明了方向,成为其发展、改进的根本所在。本文立足于当下的"走转改"活动,分别阐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刻要义,以阐述"走转改"对民生新闻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旭 《新闻知识》2021,(4):82-87
近年来,建设性新闻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进行溯源,根据定义归纳特征,从特征出发分析国外建设性新闻的先进生产实践,并揭示其在实践中的价值意义,以期为中国的建设性新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