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界》2021,(5):55-67
传统新闻媒体依靠内容而得以存在,新闻聚合平台则是以技术取胜的代表。5G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聚合平台将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传统新闻媒体则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被侵权的风险。我国以"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新闻出版者利益的弱保护模式已经不符合5G时代的要求。设立新闻出版者邻接权符合邻接权产生的历史逻辑和市场规律,在保护水平上更符合5G时代的特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将报社、期刊社等的工作人员创作的职务作品纳入特殊职务作品的范围,体现了加强保护新闻出版者利益的倾向。但总体来看,此修改仍偏于保守。我国未来在新闻聚合平台的治理上可以考虑适时在《著作权法》中增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条款。  相似文献   

2.
薛亚君 《出版广角》2015,(12):96-97
新闻聚合器的出现激化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新闻聚合无偿利用他人经营成果的行为应予以规制,德国报刊出版者邻接权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规范新闻聚合行为的关键是保证新旧媒体传播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打击无偿搭他人便车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最早设立出版者权的英联邦国家的版权法,以保护图书出版者在制作版本上的投资为目标.随着制版技术的发展,该权利的效力经历了从扩张到式微的转变.以保护出版者在制版上的投资为逻辑起点,出版者权应为图书、报刊出版者专有复制、发行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版本的权利.进入21世纪,媒介融合纵深发展,新闻产品成为出版者与市场竞争主体利益争夺的焦点,欧陆国家因此设立了保护新闻产品的报刊出版者权.由于我国暂不存在该类利益纠纷,且没有有效的立法例可资借鉴,故暂不设立报刊出版者权为宜.  相似文献   

4.
新闻聚合就是把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或人工编辑手段汇聚到一起,供受众选择。笔者认为新闻聚合有三种模式,分别是传者主导模式、用户主导模式、协同模式,本文在阐释这三种聚合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闻聚合就是把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或人工编辑手段汇聚到一起,供受众选择。笔者认为新闻聚合有三种模式,分别是传者主导模式、用户主导模式、协同模式,本文在阐释这三种聚合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图书馆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九条的法定许可规则传播信息可能存在的相关著作权问题做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日前,由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开发的“科技新闻聚合服务系统(http://scinews,clas.ac.cn/index.asp)”已经正式开通使用,该系统是国家科学图书馆新近推出的一项基于科技新闻的服务内容。利用该系统,用户能以多种方式方便、快捷地获取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学术组织、新闻机构、出版商以及专业科技信息站点每天发布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陈明 《中国广播》2015,(4):49-51
"澎湃新闻"上线后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蜜月期"过后,质疑和挑战纷至沓来。半年过去了,澎湃新闻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包括:原创内容后劲不足、商业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新闻问答模式效果不明显。传统媒体是否真的缺少"互联网DNA",澎湃新闻的今后实践与走向仍然是业界观察的好样本。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新闻聚合类平台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主要渠道,来自美国的Newsbreak、来自日本的Smartnews和来自印度的Dailyhunt都有海外“今日头条”之称,盘踞当地新闻类应用前列。然而,它们的发展历程、功能架构、算法推荐模式都与今日头条有着一定不同。本研究通过梳理这三大新闻聚合类平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在业务、算法、功能上的创新与特色,结合不同受众的特点,探究新闻聚合类平台应该如何吸引受众、增强用户黏性,并将其与我国的今日头条进行对比,以期为我国新闻聚合类平台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为我国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下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已经勇立新媒体潮头。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全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生产模式。它们依靠强烈的互联网思维、海量的大数据和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重塑了新闻信息生产的模式。在新闻线索上向受众"索取",在新闻采写上坚持不用一个记者,在新闻编辑上力求千人千面,在新闻评论上完全由受众主导。它们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可以说是技术带来的革命,并将继续前行,引领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冲击下,搜索引擎引发的新闻版权问题愈发受到各国重视,聚合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展现出强大影响力,进一步限缩了传统内容媒体的市场空间.作为解决方案之一的“谷歌税”制度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业界的争议.传统媒体的新闻版权价值没有得到应有体现,新闻聚合服务商与传统媒体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模式,著作权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引导二者进行合作并对共同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倾向于将商业网站视为传统媒体新闻的载体,是没有原创力量的简单复制,而政府在政策层面上也对商业网站的新闻采编权加以限制。面对这种情形。以搜狐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并没有轻视新闻采编权限,而是尊重这种权限,亲近这种权限,并以自己的智慧通过合法的途径,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拥有或共享这种权限。  相似文献   

13.
张媛 《出版广角》2017,(24):65-67
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单一的新闻渠道和PC端页面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新闻聚合类APP应运而生.然而,错综复杂的新闻媒体网站和各类针对性客户端关于内容侵权的问题层出不穷,新闻作者的原创性、版权归属和新闻链接来源等带来的纠纷问题给新闻业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今日头条起诉天天快报”为案例,分析新闻聚合类APP内容侵权的行为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绚 《视听》2021,(1):178-180
以技术、算法、数据为特点的智能把关模式对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领域造成了冲击,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智能把关模式逐渐"入驻"新闻生产与分发过程,贯穿在新闻聚合类平台的新闻内容创作、新闻内容审核、新闻内容分发三个主要环节中,表现出算法式指导、精准化识别、个性化推荐三种不同的把关形态,也暴露出消磨新闻内容的个性和专业、增加决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社会"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突出,新闻行业亦无例外。身处其间的许多人大多不明原委,一些人甚至怨天尤人,或暗暗自责。与此同时,员工的"不良表现"很少作为组织管理和社会问题引起领导层的关注与重视,这一现象迄今未能得到有效干预。本文试图从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成因入手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桌面网到移动网,新闻聚合平台备受青睐之际,其利用网络资源的搭便车行为也引发侵权之争。新闻聚合侵犯版权,还是不正当竞争,抑或合理正当?这正考验着全世界法律人的智慧。德国、西班牙立法为传统新闻出版商增设一项新权利的做法,遭遇强烈反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与新闻自由的价值应该高于任何商业利益。基于互联网的自由本性,为那些希望获得权利保护的内容提供者创设一项"技术措施防链接义务",也许是个值得考虑的方案——权利保护是需要成本的。  相似文献   

17.
张建毅 《新闻知识》2001,(11):39-40
在浩淼的西方新闻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美国人情味新闻延续一百多年而不衰,其中的秘密何在?这种形式对我国新闻工作者有没有借鉴的意义?如何借鉴?我们有必要做一番探讨。一、人情味新闻的由来人情味新闻(HumanInterestStory)是美国报纸的一种特殊新闻体载。它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便士报时期〔1〕。便士报以它价格低廉、报道面广的优势,冲破了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政党报纸时期,开创了报纸面向广大平民读者的新格局,使报纸成为真正的新闻纸。在美国报业巨臂约·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上,就曾刊出一条题为“穷人的圣诞…  相似文献   

18.
初萌 《科技与出版》2023,(1):96-107
图书馆在线提供学术期刊论文通常需要获得论文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方主体授权,由于主体间相互牵制、交易成本过高,加之拒绝许可的实践,当前通行的版权授权规则不利于学术期刊论文的广泛传播,制约科研发展。着眼于论文作者与传播者的利益失衡问题,构建默示许可与法定许可相结合的授权机制,是破解“知网模式”版权症结的有效方案。具体规则可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从严解释投稿须知“转让条款”的含义,二是拒绝引入“选择退出”机制,三是完善许可费用收取与分配机制,四是强化权利人非财产性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的应用触发了不同媒体之间的著作权争端,充分运用著作权许可制度是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保障新闻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著作权制度要坚持基本的价值目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在新闻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著作权许可制度和著作权侵权判定标准等方面进行规则创新.  相似文献   

20.
黄永礼 《新闻世界》2011,(11):31-32
社会转型期,新闻时评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等特点,以及贴近性风格,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但在其繁荣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现象趋重,影响了时评的社会传播效果。因此,需要不拘一格提高说服艺术,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深度挖掘提炼,构建开放时评格局,提高时评的可读性、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