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泛媒化"不仅造成了舆论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作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性要素,"媒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使命.本文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张立芬 《新闻世界》2011,(7):270-27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体平民化的推进,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媒介素养问题。本文从媒体的公共性出发,通过研究我国媒体在产业化进程中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受众媒介素养在媒体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媒体应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普通大众个人的媒介参与度正在逐步提升,而基于个人的"自媒体"则是这一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媒体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互联网传播较为混乱的局面更是加大了自媒体研究的难度。本文认为,要解释当今自媒体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首先必须从媒介权利角度解决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从自媒体时代最基本的媒介主体与权利出发,对于有关自媒体的一些基本问题予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优化媒体资源从认识媒介内生态开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永 《新闻知识》2002,(11):19-23
媒介生态是指媒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包括媒体之间所形成的平衡结构,和整个媒体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把媒体间的竞争与制衡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媒介的内生态,而把媒体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动状态,称为媒介的外生态。媒体要想正常发展,必须要建设好自己的生态环境,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从认识媒介的内生态开始。  相似文献   

5.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是当前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媒介环境学派是当今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因此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来考察媒体融合在当下来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所以,笔者试图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考察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质,并试图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实质,即最终实现媒介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3):52-56
"媒介即信息"的论断揭示了社会意指系统运作的基本规律,有其深刻的符号学隐喻。本文从符号与内容、能指与所指的运作逻辑出发,着重探究媒介与信息运作的内在规律,并将这种规律上升到整个媒介发展史的层面审视,发现媒介的演进实质上就是去媒介化的过程,即由媒介(能指)转化为信息(所指),媒介不断否定自己,转换为另一种媒介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檀琳 《新闻知识》2021,(4):8-13
通过多重媒介、多种形式、多维内涵的构建,经典国货的媒介形象日渐从便宜耐用向代表"中国制造"转变,塑造出现实与历史呼应、传统与时尚互补、个体与民族情感共融的品牌文化内涵.从媒介社会学视角,运用"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消费社会""场域""景观社会"等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国和平崛起的政治隐喻、经济升级转型的信心引导、...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2):55-60
本文结合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媒介为例,以点带面,从种间竞争和社会选择的角度探求社会化媒介进化的规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介的演进源于外来基因和本土基因的融合。围绕着用户、内容、商业等资源的媒介种群间的竞争是社会化媒介进化的内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生境对社会化媒介进化起着"社会选择"作用:政治因素制约了社会化媒介发展的形式和方向,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化媒介优势资源的积累;文化形塑了中国社会化的媒体的"围观参与式"和"圈子"交往特征;补救性技术促进未来社会化媒介向人性化、跨越时空、全感官互动、部落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创办的厦门卫视作为大陆第一个以闽台文化为特色的电视卫星频道,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5亿+观众的跨区域媒体。在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逐渐式微,营业情况不容乐观。笔者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分析当前厦门卫视的媒介生态位,并提出通过与科技公司与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推进媒介融合、转变观念,变"内容"为"产品",最大化发挥闽南文化的品牌效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8,(5):55-66
北美Media Ecology被波兹曼界定为"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研究"。然而,从学派发展史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远不是"环境"二字所能覆盖。学者们将媒介看做"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并考察彼此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作为物种的媒介"这一维度。Media Ecology将"媒介"和"生态"连用是一种隐喻的用法。"作为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物种的媒介"是Media Ecology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态隐喻。  相似文献   

12.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任凯 《采.写.编》2021,(4):170-171
以“封面传媒”和“楚天都市报”为代表的媒介融合案例在媒介经营与管理上有值得深入挖掘和讨论的价值,基于此,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角度,笔者将两家媒体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以此引出对新形势下媒介经营管理未来趋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媒介融合容易出现同质化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媒介集团子媒体间本来就存在同质化现象,新闻内容共享只不过是使这种同质化现象更加突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同质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2008年度"未成年人影视收视行为调研活动"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从未成年人媒介接触度、未成年人对电视媒体的整体印象及对新闻类、社教类、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具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对未成年人对电视媒体的基本认知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将未成年人对电视动画与广告内容评价与消费意愿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进而对电视动画与电视广告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及消费行为塑造上的作用进行科学评估.为使本次调研结果更具宏观指导性,本文亦提出了从节目创作角度,以尊重为前提进行理性细分;从媒介管理角度,以疏导为目的进行有机调控;从媒介素养角度,以"免疫"机制为基础普及媒介常识等优化电视传播对未成年人影响力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媒介时代,媒介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同。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启迪民智,以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化启蒙目的;融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媒介为中心的媒介使用者不再局限于大众传媒时代受众线性的、单方向的信息接收方式,而是可以通过双向的、自下而上的受众同参模式参与信息产消的全过程,凸显其主体性,从而推动媒介教育的新转向。认知并理解融媒体时代基于媒介文化嬗变所引发的媒介教育新转向,需要从媒介本体、媒介文化的主轴新闻传播以及媒介使用者关系的变化角度去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渗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而广告又支撑着大众媒介,在现代广告与大众媒介自然联姻之日起,广告传媒人也就随之出现了.首先,从媒体角度来看,他们被期待着扮演媒体营销人的角色.媒体也是一种产品,也需要进行营销.  相似文献   

20.
媒介的核心资源已从原本的"注意力"向"沟通力"有所延伸,但"注意力经济"模式仍然为媒介的核心模式,"注意力"仍然是判断媒体价值的基本指标。以下就从注意力的三个角度来重新审视电视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