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生的欲望     
《档案与社会》2010,(2):1-1
古希腊有个大哲学家叫苏格拉底,其学问高深,令人仰慕,哲学在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有许多年轻人来找他学习。  相似文献   

2.
张劼  张平 《今传媒》2005,(10S):44-44
所有的新东西是属于年轻人的,网络是新东西,他属于年轻人。在好多人还排斥网络的时候,年轻人把它用得得心应手;在好多人只利用网络消遣时,年轻人已经开始用它赚钱。这就是青春的资本。  相似文献   

3.
审美意象与科技图书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象与科技图书封面设计蒋敦明随着20世纪审美心理学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勃兴,审美意象美学理论正日益引起艺术界的重视。我国书籍装帧界虽未见这方面研究文章问世,但其丰富内涵与实用意义同书籍封面设计有着密切联系。它不仅贯穿于封面设计创作活动的始终,甚至...  相似文献   

4.
出版审美文化简论黄理彪出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既属于文化,又托载、升华、创造、传播文化,也就是说,出版是一种再生、创造文化的文化;二是它再生、再造文化时,非常注意遵循审美的规范,推出了高级的、精纯的审美文化。因此...  相似文献   

5.
对图书馆领域的审美认识和改造问题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的新课题。“从审美上认识和改造我们的工作”这一提法基于以下认识:即各种人类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一定的审美因素,因为人总是把他的随便那一件产品造得使他感到美好或崇高,或做出足够使我们给以美好评价的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证明:人的合理改造周围世界的生产活动是产生美学现象和艺术现象的源泉。他们主张把人对现实的审美掌握和艺术掌握过程同世界的革命改造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包括图书馆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审美改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许敏玉 《新闻知识》2012,(10):66-68
广告是商业竞争的产物,但随着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提高,现代广告融合了经济的功利性和艺术的审美性,广告审美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审美发生。由于广告的经济利益性,广告审美和传统审美又具有很大区别,它属于功利性审美范畴,广告受众的审美态度具有一定的非自由性,广告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双重化,广告审美是一种大众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以感性直观的本性连通着人类的情感世界、理想境界和民族精神;审美又是一种外延宽泛的活动,它靠升华超越的功能提升了各种人类行为的品质。可以说,在人的各类活动中都不乏审美的因素,不仅是诗歌、绘画、音乐、雕塑里明确凝聚着审美的内容,就是在劳动产品、宗教标记、图腾符号、生活器具上也透露出审美的消息。因此以中国历朝各代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活动为对象,对它们进行文化史的考察和诠解,其气魄的宏大、视野的宽纵自不待说,单就内容的庞杂、涉猎的广泛而言,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古代中国的哲学中包含着心理学思想.就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来说,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便有哲学心理学思想.通过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探讨、分析,那些属于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思想理论,才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遗产,促进马克思理论与国际心理学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韩志坚 《新闻知识》2001,(Z1):38-40
现场短新闻的出现,虽然时间不长,但绝非属于偶然。 自进入90年代我国新闻界掀起现场短新闻热以来,现场短新闻便以迅雷之势“遍地开花”,今天,它已成为新闻大家族中最活跃的“一员”。与此同时,人们对现场短新闻基本特性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地加深,统一的认识就是:之所以称其为现场短新闻,是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然而与之相反,人们对现场短新闻的审美素质的认识却比较肤浅,甚至人们对于新闻的审美就是如此,人们对新闻审美的认识尚未进人自觉阶段。这种认识上的肤浅,自然而然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新闻漫画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但真正艺术质量高的作品为数并不多。较普遍的现象是形式互相雷同,思想内涵浅薄,平淡乏味,和其它绘画领域里的创新势头相比,形成了较强的反差;难怪一些人认为,新闻漫画只有一时的宣传价值,“算不上艺术品”。形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很多。创作方面是与对新闻漫画的审美特性认识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把它作为审美对象来看有关。即使对一些成功之作的经验认识,也往往只从题材的社会学角度去审视,而缺乏对审美特性、艺术规律的探求。我认为新闻漫画的主体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漫画家对新闻事件和社会思潮的一定审美认识与审美评价;主体是漫画而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1.
审美心理学是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交叉学科。一般认为,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而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则主要是心理学的。20世纪以来,中国的审美心理学研究是在西方美学直接影响下起步和形成的,经过几代美学学者的努力,研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丁峻的<知识心理学>整合了哲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方位、系统地揭示了人类知识创造的微观机理,是我国第一部全息破解了人类知识创造之谜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新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科的属性来讲,这两门学科都不是非常"专"的学科,而是属于比较"泛"的学科.从题材上来说,新闻的内容几乎可以包含所有学科,美学也与它有点类似,可以拿来"审美"的东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学科.  相似文献   

14.
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新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科的属性来讲,这两门学科都不是非常“专”的学科,而是属于比较“泛”的学科。从题材上来说,新闻的内容几乎可以包含所有学科;美学也与它有点类似,可以拿来“审美”的东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学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对影视配音这一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配音专业越来越受到众多配音爱好者的关注。对于影视配音的审美,很多人觉得声音好、配得像就行,甚至只要是播音专业出身的人都可以配得好,这是对影视配音认知的审美误区,有必要厘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帮助配音爱好者快速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6.
按照艺术理论的划分标准:解决生产中物与物关系的是工程学,解决物与人关系的是设计学;无目的而合目的(单纯具有审美价值的)为纯艺术,功能和审美兼而有之的是实用艺术。书籍装帧勿庸置疑的是属于实用艺术范畴的设计学科。具有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迥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即使相对于建筑、书法等实用艺术门类中其他学科,由于功能需求不同、物质媒介不同、艺术语言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书籍装帧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对目前国内大量书籍装帧艺术的优秀作品的分析,这些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用性和审美性任何实用艺术首先…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18.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为心理学提供了探究未知心理现象的新手段,迅速改变了心理学的面貌,使它的发展大为加快,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审美同时又受制于客观因素,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的审美心理会受到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作品的刺激,从而形成欣赏上的心理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