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一起曾经读过的《桃花源记》《滕王阁序》《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经典文章、诗篇?
  你是否一次次地被那些优美的诗词字句带到了美丽江西,而那些“美景”就仿佛种子一样在记忆中生根发芽,梦想着有一天能亲自到这些地方摘下朗读后的感动之花呢?  相似文献   

2.
庐山天生丽质,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描写过它,赞美过它。在吟咏庐山的诗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取胜之途各异。一、绘景意图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即景抒情,重在一个“情”字。它有声有色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和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诗人笔下的庐山气势磅礴,神采飞扬。你看:红日初升,香炉生烟,彩霞紫雾,缭绕天际,瀑布凌空而下,仿佛银河倾泻人间,诗就是这样如仙似幻地再现了庐山之美,也就是这样如醉似狂地抒发了诗人浓烈奔放的情感。它以景启情,又融情入景。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4.
李白《望庐山瀑布》有一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很多人解释这句诗,都说瀑布是“挂”在香炉峰上的。其实,这解释大错特错了。到过庐山实地观察的人,发现香炉峰的确像个香炉,紫烟缭绕,阳光映射下,景色十分迷人。但这“紫烟”并非是瀑布的水汽,而是山上的云烟。庐山的瀑布很美,然而并不挂在香炉峰上。李白另一首《望庐山瀑布》,诗开头两句是:“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真实记述了香炉峰与瀑布一西一南的位置,南面的瀑布怎么能挂到西面的山峰上呢!但是,诗人却大胆地把这种自然美景:香炉紫烟和瀑布飞银“拉”在一块,用前景衬…  相似文献   

5.
质疑齐读     
又是一节语文课,我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望庐山瀑布》,我们时而赏句,时而品词。陶醉在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美景之中,感受着唐诗特有的语言魅力。忽然,有一个学生蜕:“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一个句子特别美。但是,我怎么也读不好。我想让大家讨论一下,这首诗该怎么读才能读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  相似文献   

6.
那天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师生相互问好后,我们开始学习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满怀激情地为同学们范读课文:“日照香炉生紫烟,”刚起个头,教室里响起“叽叽——叽叽——”的声音。我看了看四周,没发现什么异常,就继续读课文。“遥看瀑布挂前川。”我这一句刚读完,教室里又一次响起“叽叽——叽叽——”的声音。我只好停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四年来,老师们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追求形式上的新,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现象。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最近在昆明上的示范课《庐山的云雾》,体现了他“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思想。这节课在正确把握语文课改方向上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片段一:(上课。师:小朋友们早!生:老师您好!师纠正:早上要问候早!师板书课题:庐山)师:小朋友们到过庐山吗?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1:我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背诗)生2:我从电视上看到庐山风景,真美!生…  相似文献   

8.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冬天就来了,冬爷爷“呼呼呼”地吹起了阵阵寒风。就在近几天,我们班里就出现了许多“瀑布”和胡子”。不信,你就来听听,可别笑痛了肚子!先说陈小伟吧。一到冬天,他的脸上就“长”了一座“大庐山”,还流着“大瀑布”。你是否想起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脸上的“大瀑布”,就像诗中描述的一样。不过这“爆布”不是别的,而是他没有擦干净的鼻涕啊!那“大庐山”当然就是鼻孔了。怎么样?和诗句中描写的情景不相上下吧?你如果已经笑痛了肚子,那最好不要再往下看了。再说李晓红吧。虽然是女生,但是被同…  相似文献   

9.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0.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诗,家喻户晓,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也会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为什么生"紫烟"?知道的人并不多.我问过上初中的儿子,我一提起《望庐山瀑布》,他得意扬扬,有声有色地背诵起来.当我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生紫烟,不说生青烟、黑烟或白烟呢?他哑然失声,说:"不知道,老师没讲过."  相似文献   

11.
11月23日上午,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校园里可热闹了,学校正在举行"少年中华唐诗行"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同学们先后进行了唐诗背诵、唐诗接龙、才艺表演和唐诗人物造型表演等。你看:李白吟诵着《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向同学们走来:杜甫则以我们耳熟能详的《绝句》飘然而去……哈,不要以为真是诗仙、诗圣来到学校了哦,他们都是由张瀚、李子越等同学扮演的。  相似文献   

12.
匡庐晚钟     
对庐山的认识,一般读者只停留在《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等几首古诗上,因而对庐山的印象便只是雄伟、奇秀之类。本文聚焦于深秋的庐山,着力讲述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在笑声与钟鸣的共振中讴歌了庐山“广阔的胸怀”,为我们展示了庐山别一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元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两首七言绝句都以庐山为描写对象,然而反复推敲,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它们在构思、立意、韵味、风格上迥然有异。 一、绘景立意,各有侧重 《望庐山瀑布》,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4.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是他50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相似文献   

15.
霍懋征老师教《望庐山瀑布》张建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吟咏祖国名山胜水的千古绝唱。诗人以欣喜之情,生动地描绘了飞落九天的瀑布的壮美奇观。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首诗时,教得活,教得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借鉴。一、温故出新,扣诗解题不少老师...  相似文献   

16.
背书     
“我的妈呀 !这么长的课文 ,居……居然要全部背下来 ?!饶了我吧 !”手上的语文书随着我的抱怨 ,也极不情愿地飞到了桌角。“谁去背那长篇大论的。简直是浪费时间嘛 ,反正再怎么背也背不出来。”的确如此。我在背书上从不下功夫 ,每每都是要抽查时才临时抱佛脚地去翻书 ,草草地速记下来 ,最后便会顺利过关。但 ,若碰到“长篇大论”时 ,我也只有祈祷老师别抽查到我。“……不是这篇 ,这篇你上学期不是背过了吗 ?是这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来———”“又是隔壁的 ,”我嘀咕着 ,“边洗碗还边教女儿念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相似文献   

17.
打赌     
张杰 《小火炬》2008,(10):53-53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晴"1、2、3、4、5……"同学们一个个兴奋地喊着。我做俯卧撑,同学们给我数数呢。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打赌输了。我让同学们默写古诗词。冯丽娜上黑板默写的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  相似文献   

18.
近日,翻看霍懋征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小学生要学点古诗》,得知她用10分钟时间教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触颇深。现对该教学实录试作赏析。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能重复别人背过的诗。(背诵李白的诗,除有巩固作用外,还拉近了学生与这位大诗人的心理距离)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诗以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被人们传诵,《望庐山瀑布》是其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仅仅四句便写出了瀑布的特点,以及诗人心中的志向与浓情,寄情于景,抒发诗人所追求的信念与理想。虽不像国画大师一样能勾勒出山水的佳景,但却有大师级别的豪情。他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沉痛心情,却不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政治愿望。从中不难发现《望庐山瀑布》也有诗人少许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果说欣赏音乐是心灵上的享受,那么欣赏这首诗更是灵魂上的净化。让我们一起去见证李白心中的浪漫之歌吧!t女B目^1J.口^Lm1女rJ士  相似文献   

20.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