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理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高点。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很复杂,但是其政治理想却相对接近。从对尧舜与禹汤文武之间态度的差别,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周礼更非王权。从孟子对于“先王”的诉求和对尧舜“圣”的判断,从对不道君主的否定到对能臣的否定,从对“势”的否定和对人伦的绝对肯定,尤其是从对豪杰之民的肯定到对文王绝对作用的否定,其政治价值观已经超越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民权”思想特质。荀子虽然在儒家理想与法家的手段之间出现徘徊,但政治价值观的立足点在于民是可以肯定的。在如何通向理想政治的方法论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不仅仅是保守主义的问题,更深刻的矛盾是,恢复周礼至多只能恢复文武之道,并未能达到尧舜之治;孟子推行先王之教,推行德政,在战国中后期功利主义的大潮中,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荀子想摆脱孟子方法论上的苍白,借鉴的却是法家政治手段,开创了古代中国社会“儒法互用”的先声。孔孟政治方法论上的疏空,虽然留下阐释空间,但得出儒家有“专制倾向和权威主义”或“开明专制”这样的判断,是缺乏史料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庸”为最高理念,贯之以“仁亲民”的政治主张、“智好谋”的政治素养、“勇知耻”的政治风范为主要脉络,这些可以透过儒学经典中关于“仁”、“智”、“勇”天下三达德的阐释来加以体认。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中西”之差隔,抛弃“体用”之争辩,儒家政治伦理的精髓作为深厚的化资源仍有其强大生命力,不仅完全适用于正在缓慢走向民主法治的中国社会,对于相对成熟的西方民主社会来说亦可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3.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有明显不同,民主制度能有效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将政治道德化、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为了使民主制度发挥最大的功效,我们应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人的素质培养,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容。这不仅使传统政治哲学中有价值的资源,在当今的民主化进程中折射出亮丽的光辉,还会促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走向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有明显区别,民主政治使人民权益有了外在的、客观的制度保障,这恰能有效弥补中国传统化将政治道德化、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但为了使民主制度放射出应有的光辉,我们应在注重制度因素基础上注重人的因素,也就是将儒家所提倡注重人的内在道德心性、认知心性与独立的价值判断力培养等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使民主制度与中国传统化中仍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庸”之道之根本方法论形成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入世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理的处世观、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将人植根于其生活于中的自然界和人际间,从而为现世的人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入世精神对于当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本主义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两千多年来它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的民本主义与公民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农民战争的发展,民本主义在内涵上也得到了充实.同时它又促使农民战争在斗争目标上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现世价值一直为许多学者关注,儒家与自由主义有很强的通约性,它的许多资源可以古为今用。文章试图通过对儒家和自由主义的关系来更深一步地阐发儒家的现实意义,并从两个方面即“我选择,我自由”与“仁者爱人”、中庸与妥协来分析二者的通约性。  相似文献   

8.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与治民之道,其最终取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的实际运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儒家民本思想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哲学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儒家的世界观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儒家基本观念包括天父地母的宇宙观,体用不二的本体观,民胞物与的生态观,世界大同的未来观,修身俟命的宗教观以及中庸和合的和谐观等等。儒家的许多观念,在当今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仍不失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发生了一些转变,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变化最大。因为社会的变动,使得传统的儒家文化不再适合当今的政治理念,国民政治儒学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经成功转型。国民政治儒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是突破了传统儒学政治理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充分考虑儒家传统的影响,可以改进治安调解的方法."无讼"对促使当事人产生接受调解的意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礼"从道德体系的角度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尊卑观念,对于治安调解而言,道德体系树立的权威比法律体系树立的权威更有用;保持均衡,不偏执于一端,使对立的双方互相制约,互相补充.是公安机关在治安调解过程中把握"中庸"的关键;用"仁"来教育当事人,从而达到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调解的目的,是治安调解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稀缺经济条件下,公共理性发育不足,个体理性难以抑制社会个体间由于利益偏好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失序.为了克服社会冲突带来的不便,人类社会不得不求诸于政治国家.然而,国家作为主权者与其代理机构本身就是以暴制暴的工具,因而隐含着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危机.所以,现代社会整合的任务重心转向政党.政党政治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类型.当代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依附政治文化与市场经济对民主制度的内在需求发生冲撞,阻碍着近现代中国民主进程,主要体现为政党政治架构选择的严重分歧,即多党政治、一党多派以及既成党内民主形式何者更有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本文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政党政治架构以及党内民主模式恰好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的内在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儒家文化作为其中最典型的主流元素,一直以来都是古今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就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着眼于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转化。从弘道、知行、克省、身教、诗乐等儒家经典思想中汲取营养,完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塑造人的品德,引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明代,地方儒学普遍建立,所谓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明初,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正常。明代中后期,由于提学官、教官、生员的嬗变,地方儒学教学秩序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演变的原因、过程、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是政治秩序中的内在要素,它对于一种政治秩序的确立与良性运转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秩序内在地需要有新的政治文化基础,这要求我们以参与性文化取代臣民性文化、以法治性文化取代人治性文化、以妥协性文化取代冲突性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大师们在其坚贞不渝的德性理想追求中,将强烈的王道政治理想赋予其中,有力地为我们揭示了德行与政治参与的紧密内在关系。本文拟通过对孔子的政治参与思想的简要阐释,挖掘其同当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并从道德层面探讨增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两汉博士兼具学术性与政治性,并在两汉有不同的表现。西汉时博士征任是学术向政治靠拢,东汉时则是政治向学术靠拢。对于经学博士们来说,其看重的也是博士的政治性。东汉经学大师往往远离政治,在学术上,经学博士不再具权威性。此外,两汉博士的为官情况表明,即使单就政治性来说,经学博士的政治影响力也并不高,始终受皇权的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