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以文字学见长,但是他的经学也同样有一定的造诣.一方面段玉裁通过文字学校勘经文或利用文字学解经,另一方面儒家经典也成为了段玉裁重要的训诂学工具.通过分析段玉裁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文字学与经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两者共同体现了段氏的治经之道和文字之理.  相似文献   

3.
梁凤居 《现代语文》2007,(11):120-121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之作.《说文解字注》涉及训诂、文字、词汇、音韵、文化、辞书编纂等方面,本文欲对其校勘加以探讨,总结《段注》的校勘方法,管窥段氏的校勘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校勘学家,其在《说文解字注》中纠正了《诗经》文字上的许多错误,对《诗经》的校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中的某些校勘记,讨论阮元、段玉裁与这部清代校勘学大著的关系,对此书的成书过程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注》中,"冒"及"冒"声字的古音被归入不同韵部的事实说明:"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非段玉裁关于形声字古音归部的原则。段玉裁对"冒"及"冒"声字的古音归部是从两方面着眼的:韵脚字依实际押韵归部;非韵脚字,或根据同韵系联,或取其今音上推。要注意的是,同韵系联的归部法,仅适用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段玉裁所谓"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仅是从造字谐声的角度来说的:形声字创制之初,在同一语音系统内,其读音与其声旁之读音必当一致。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注》在小学领域久享盛名,被公认为乾嘉学派最优秀的学术著作之一,本文从版本、目录和校勘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注》一书涉及的文献学方法作一综述,以古人整理故籍的实例彰显了段玉裁在小学领域之外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从因声求义、经字互证、"四体二用"学说三方面探讨段玉裁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所谓的"连绵字",在今天来看属于联绵词的范畴,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在构词上具有合二字成文,不可拆分的特点;在音义关系上表现出义存于声,字随音转的特性。段玉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连绵字"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首先,他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连绵字"说解条例进行了详细总结。另外,段玉裁作为音韵学的大家,在"连绵字"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对"连绵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较之前人都有更清楚、更科学的认识。他的探索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对"连绵字"成因的探讨。虽然段玉裁的"连绵字"观还有很多暧昧不明的地方,但是他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盼遂先生所撰《段玉裁先生年谱》,搜罗详尽,考证精核,数十年来学术界引而不疑。为纪念段玉裁诞生二百五十周年,我曾辑录《段玉裁学术年表》。读段氏书,翻检有关段氏的材料,发现刘先生限于当时材料,对段氏行迹偶亦有考证失误和漏而不录之处。现举数条,以就正于专家学者。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自序》云:“乾隆四十七年,玉裁自巫山以疾归养亲,课子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是一个有哲学追求的语言学家.他以"求是"精神为人生信仰,通过"因音求义"和追求"本字"的语言学方法,阐发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天道"与伦理学思想,深化了戴震"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语言哲学思想,使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变得更加内在而具体."因音求义"的语言学原则还成为"后戴震时代"语言学研究的共识,这在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注》体现了段玉裁林林总总的治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品格的生动写照。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截然相反的两种哲学品格。正是这些哲学思想潜在地指导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说“福”     
杨帆 《现代语文》2010,(5):154-155
本文考订了"福"的本义及语源,论证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備"释"福"的正确性,揭示了许慎以"祐"释"福"的错误,从而理清了词义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中所谓的古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段玉裁对许慎的《叙》本身用字所作的注解(20条);二是段玉裁在注解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16条)。段氏在著述中与许慎保持一致,尽量用古字进行注解,或指出某字“只作某”、“当作某”,即为古字。这反映了段玉裁的用字观。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的方言调查伴随着他的游宦生活;段注引用方言材料并指出其具体属地。旨在说明字词的形、音、义及其关系;段玉裁的方言研究注重目验和历时、共时的比较。其材料及方法可供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标杆,按时间顺序逐项记录人处于社会的言、行、思及其历程与效应,这就形成"年谱"的著作形式,可以说,年谱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人的编年史。王华宝教授的《段玉裁年谱长编》是一本具有显著特色的高品质的作品,体现了《孟子》"知人论世"的学说。这本煌煌六十余万言的大书,以充分的史料"知"段玉裁其人其事,进而"论"乾嘉之世、乾嘉学术;"论"乾嘉之世、乾嘉学术则是为了"知"段玉裁。此《段玉裁年谱长编》将段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有功于学术多矣。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古音学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语言文字学杰作。段氏凭借他渊博的学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许慎的《说文解字》加以爬罗剔抉,考订诠释,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校勘、释义,还是拾遗、补阙,都能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就连与之同时的训诂大师王念孙也为之惊叹:“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说文解字注》叙)可见当时学术界的推崇。段玉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精于经学、明于训诂外,并能运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明确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古今形、音、义六者互求的观点,把形、音、义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互相关联的、发展变化着的系统。本文结合训诂的发展以及段玉裁、王念孙的训诂实践,探讨了《广雅疏证序》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段玉裁的现,或是传统文献语言学发展的必然。它对全面认识形、音、义的关系,对语言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考察,指导我们进行共时语、历时语的研究,仍有着现实意义,并强调指出其思想的精髓也先萌于现今普通语言学中的一些原则理论。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体例进行了阐释,且提出许多自己的新的看法."合二字成文"是段氏在注解《说文》时所提出的一个条例,前人少有探讨,本文主要评述了段玉裁运用该条例体例对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使用原则的认识,并对段氏"合二字成文"条例的历史意义和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