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尔弗雷德·科尔兹布斯基发展了普通语义学,并效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普通语义学表征为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在其代表作《科学与精神健全》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想法。这种对非亚里士多德方法的坚持,与麦克卢汉的论证是一致的。科尔兹布斯基的普通语义学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思维和推理方法,此方法折射出不同的新型媒介环境。麦克卢汉发展了他的理论,并沿着内在环境之图谱与外在环境之地域之间的界面谈论媒介环境。我们需要调节、提取、了解生态,需要生态学知识,需要科尔兹布斯基和麦克卢汉描绘的生态学。  相似文献   

2.
《麦克卢汉如是说》收录了麦克卢汉从1959年-1979年期间的讲演稿和访谈录共20篇,均为未刊稿,由麦克卢汉的女儿斯蒂芬妮和他的学生戴维·斯坦斯整理编辑而成。在本书中,麦克卢汉式的语言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论述,但是麦克卢汉的理论并非是从简单的语言逻辑关系就能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引入尺度的概念,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媒介是肢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成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媒介有"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媒介即尺度,是理解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技术和人的关系是媒介环境学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表明,它所奏响的是现代性的变奏曲。在麦克卢汉时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注重考虑"技术给人带来什么",而不追问"技术对人做了什么",这一共同特征使他们的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波兹曼将媒介和文化结合起来,对印刷术评价较高,而对摄影术、电视评价较低,认为它们侵蚀了启蒙时代苦心树立起来的主体地位,具有反现代性的色彩。后麦克卢汉时代,影响最大的莱文森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媒介理论和新型地球村理论,高扬人的理性,预言新媒介技术将带来更好的民主和更好的地球村。在理性、民主这些现代性价值遭遇反思的今天,它们也未能完满解答技术和人的关系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麦克卢汉那里,每一次媒介形态的变革都会在人们的感知与交往领域引入"新的尺度"。印刷媒介作为一种"机械化形态"的文化转化器,在贮存与转换"讯息"的过程中,往往会赋予人们以"内部导向",造成对人的视觉的一种急剧的延伸,影响人们的感受形式、思维模式以及表达方式,重组人们迥然有别于前印刷时代的交往模式,但面临着着电报、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冲击,麦克卢汉宣告这必然导致印刷文明统治的时代,也预示着建立在印刷文明统治基础上的人们一系列的感知习惯、价值体系、思维方式都要面临结构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吴鼎鼎 《文教资料》2009,(24):98-9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合理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辩证关系,成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指南.其人本意蕴可通过生态自然观蕴含的物质本体自然观及实践人化自然观来解析.生态自然观本身贯穿了解释学的见地,从广义上说是一种解释学.通过"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本体论"的解释学思想维度能够解读出生态自然观所蕴合的更深层次之人本意蕴,从而得出以人为本更需要从生态环境出发,不断完善人类自身意识,最终获得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之“媒介即讯息”这一命题,其意应为:媒介(作为技术、工具)创造了社会,改变了社会,产生了大量“社会内容”(讯息),对人及社会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而不是“媒介是讯息”此一“误解”。“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的一个总的高度概括而又简单明了的表达,旨在促使人们对媒介技术及其作用的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类已经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之"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生态文明时代。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理当回应时代文明发展趋势把生态文明纳入价值视野,以谋求一种与传统政治要素结构相容的新的政治观,即生态政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揭示出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在当今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政治过程的生态化,包括以各国政府决策的生态化和国际环境正义新秩序的确立为内容的双重构建,以实现遵循"环境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育技术领域,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即:"媒介是人类的延伸"。可见,媒介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地位举足重轻,但是,对于本领域很多人来讲,"媒介是人类的延伸"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是一句话,可能只是一个观点,可能麦克卢汉就是答案。"媒介是人类的延伸"是一个观点,大家都知道,却又都不完全知道。麦克卢汉是一个伟人,大家都听过,他也曾被争议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奠基了多伦多学派,但两人在学术方向、基本立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尼斯重视传播媒介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麦克卢汉重视传播媒介对感知和心理的影响;英尼斯对媒介的技术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麦克卢汉则充溢着乌托邦精神;在对待技术理性、大众传媒、美国等问题上,英尼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而麦克卢汉则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这些明显的差异使得研究者甚至质疑"多伦多学派"这个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代秀峰  张琲 《海外英语》2012,(2):277-278
Humans’ immoderate exploit of natural resources causes a crisis to their own living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hazards from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process, a large of garbage produced in people’s daily work also destro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eryday office supplies consume considerably increasing resources. Green design indicates people’s reflection on the wors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flicted by modern technological culture. Therefore, applying green design to office supplies, big resources consumers, has a profound and practical meaning in improving our liv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自然哲学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为其哲学观中“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现,“道法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研究庄子的生态美学,对于今天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彰显了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美丽中国"首先指称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表征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体现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和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必然逻辑,它必将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人们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中,往往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提出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以免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出现许多城市走过的“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桎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雕塑由于其艺术的独特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对生态观念及生态文化的反映呈现出其独特的形式与魅力。文章通过雕塑生态观的提出,为城市雕塑设计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设计思路。生态雕塑是伴随着生态设计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类注重表现城市生态环境的雕塑,它的设计策略和设计目标集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显露和尊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对人的关怀和提醒。  相似文献   

18.
19.
托马斯·品钦小说从自然生态层面抨击了在资本主义"人控制自然"意识形态、技术理性、经济理性等的驱使下,人对生灵、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等的严重破坏;从社会生态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和非正义性所导致的战争之灾和种族屠杀,权力和技术的合谋造就了一个"类死人"的世界,技术异化使人物化及人际关系的畸形等社会生态严重失衡的现状;从精神生态层面批判了科技至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人性的异化、对文化的践踏,以及人们信仰的丧失等精神生态危机。对此,托马斯·品钦提出了一系列化解生态危机的方法,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与后人道主义关怀,发出了对生态正义、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文化多元等的呼吁,希冀建立一个远离有害物质和生态灾难、免除种族与性别歧视以及资本主义毒害和压迫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