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爆发后,由于王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以及为维护帝国在次大陆的稳定和在对抗英属印度民族主义者中所做出的努力,工党政府考虑履行100多年前与王公所签订条约中的义务:一旦宗主国从次大陆撤离,王公将与国大党和穆斯林一样,有成立单独自治领即独立"土邦斯坦"的资格.但迫于印度政治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大党势力的迅速强大,为维护帝国在次大陆的长远利益,英国又在王公独立问题上拒绝向为后者的独立提供保护,印度历史上的"第三个斯坦"印"土邦斯坦"也就只能走向破产.  相似文献   

2.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3.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千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印总督蒙巴顿上任时,艾德礼给他的指示是:“英王陛下政府的明确目标是,通过按照内阁使团方案设立和运作的制宪会议,获得一个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统一的政府,如果可能,让它(土邦)留在英联邦内,你应该尽你最大的能力说服各党派为这一目的而努力。”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4.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是印度穆斯林联盟的领袖,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巴基斯坦国家的奠基者。在南亚政治舞台上,他对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合作与决裂进程的影响很大。1937年前,他主张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团结合作,通过宪政的方式实现印度自治。其中1916年,他促使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达成勒克瑙协定,这是印度殖民统治时期两党达成的唯一团结协定。1937年印度省议会选举,国大党在八个省中取得了多数,并组织了政府,开始打压穆斯林联盟,使得真纳逐渐转向穆斯林民族主义,他继承了"两个民族"理论,对国大党实行不合作政策,最终导致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决裂。  相似文献   

5.
印度巾帼英雄:拉克西米·芭伊霍家骅拉克西米·芭伊是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领袖之一。她原是詹西土邦国王的王后,通常称詹西女王(约1835-1858)。1853年其丈夫詹西部王公去世,她成了寡妇,年仅18岁。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她的养子没有继承权为理...  相似文献   

6.
18世纪的印度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松散的莫卧儿帝国体系催生了印度地方绅士和新兴经济模式的出现;印度传统的社会等级模式使莫卧儿皇帝成为"王中之王",而不是"印度之王",地方政治势力严重冲击了帝国的中央权威。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印度前夕,南亚次大陆已形成了三类土邦,即以拉杰普特为代表的古时土邦、由莫卧儿帝国省转化而成的土邦和因军事征服而形成的土邦。此时期的土邦皆具有三大特点:在所属的领地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并有效管理;都维持一支足以保证土邦政权稳定的军队;都寻求并获得了土邦政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虽然可追溯至1893年印度巴罗达土邦王公盖克瓦德在他邦内的阿姆雷利区进行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尝试,但普及初等教育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并被列为教育发展和战略重点则是印度独立以后的事.1950年,印度宪法对普及初等教育作了如下规定:“国家应努力在自本宪法生效起10年内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直到他们年满14岁为止.”印度各邦根据宪法的指导原则,大都制定了邦的初等教育法.然而,在此之后,印度政府曾多次修改普及初等教育的计划和推迟实现普及化的期限,1957年,印度计划委员会的一个专门小组在检查了全国  相似文献   

8.
印度国大党自1885年成立以后,一直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在1905~190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中,国大党的政策第一次突破了改良主义。这一变化推动了国大党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对这次民族运动高潮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印度宗教文化浓厚,种姓观念根深蒂固,教派主义对政治的渗透、种姓政治的出现不断冲击国大党政府的世俗主义政策,也动摇了国大党的一党主政地位,使印度出现多党竞争执政格局。而家族政治的延续既使民主政治受到伤害,又为民主政治的推行发挥了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的结合一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政治现代化找到合适的方式,推动了政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学界对印度近代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印度不是从印度的实际出发,而是拿中国革命作为标尺套印度;方法论不正确,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少是扭曲的,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如我国学术界以往在研究印度近年代史时,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对印度民族运动先驱们总是过于苛求,用挑剔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不足,对其在当时的艰难环境下每迈出一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缺乏认识。这样评价民族运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驱实在是不公允。人们还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印度与中国国情相近,很早就成立了印度共产党,为什么民族运动的领导权会被国大党牢牢地掌握?其实,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国大党手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印度和中国国情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很大不同的一面。国大党掌握领导权不是偶然的,是由印度的国情,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国大党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依据1935年印度政府法,印度在1937年2月举行了一次省立法会议选举。国大党、穆斯林联盟等政党参加了竞选。国大党获得了选举的决定性胜利。国大党在获胜后,拒绝与穆斯林联盟在一些省组成联合政府。穆斯林联盟作为诸多穆斯林党派之一,虽然已有30年建党的历史,但是获得的穆斯林选票并不多,尤其在穆斯林占多数的省份,穆斯林选民对它的支持率不高。真纳认识到,穆斯林联盟必须采取措施,将穆斯林组织团结在穆斯林.联盟之下,与国大党抗争。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使战后英国政府在移交政权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不能取得任何成效。  相似文献   

12.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相似文献   

13.
詹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民族英雄。詹西本是印度班得尔汗的一个土邦。拉克西米·芭伊是这个邦土王甘加塔尔·拉奥的王后。1853年当芭伊仅十八岁时,这个土王死去,由她执政。詹西女王参加起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领地被夺的旧恨。本来土王死后无嗣,可由养子继承,但从1848——1856年英国驻印总督大贺胥借“权利丧失说”,取消了这种继承权,如无嫡子继承,土邦领地一律由东印度公司归并。在其后的十年内,在全印度三万五千个大小土邦中有二万一千个被归并,詹西就是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原因是英国殖民  相似文献   

14.
1935年英国议会公布了由英属印度和王公印度组成的全印度联邦法案印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如果此法案获得成功,那么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印巴分治,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模式.除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印度国大党对联邦的抵制以及英国国内顽固派的反对外,王公对联邦的坚决反对也是导致联邦方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公对联邦体制的不满和担忧,他们所提出的邦联构想以及王公内部的矛盾和他们对联邦的恐惧最终导致了全印度联邦法案的破产.  相似文献   

15.
印度国大党建立于1885年,它是在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大党的建立,对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试就国大党建立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给英属印度的两大宗教族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带来了灵感,他们逐渐有了现代政治的意识,并开始在英帝国提供的舞台上学习现代政治。时任英印总督寇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1905年孟加拉分割。它打破了自1857年兵变风波之后印度民族主义长期"蛰伏"的局面,开启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大门。孟加拉分割对印度民族主义产生了较大影响:印度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国大党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敌对意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印度社会国情(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点,制定了实现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四大原则(纲领):即民族主义、议会民主、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并把它载入国大党党纲。国大党领导人这一富有远见的建国方略\决策和定位,成为独立后印度现代政治发展的主旋律。这四大原则中,民族主义是捍卫印度国家独立和维护主权的象征。社会主义是当时顺乎民心的一个时髦口号,目的是缓和国内矛盾,消除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和谋求政治资本。世俗主义和议会民主则…  相似文献   

18.
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政府逐步推进宪政改革,将现代民主制因素一步步移植到印度,因此,开启印度民主政治大门的首先是殖民统治这个外部因素。但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制的实行变成了印度的内在要求,宪政改革的推动因素由外因变成了内因。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以英国议会民主制为蓝本,以维护殖民统治为目的,在印度民族运动的压力下缓慢而被动地推进。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对印度政治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为印度独立后走上议会民主制道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英印政府挑动教派矛盾、诱导土邦分立对印度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 ,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二战后 ,南亚次大陆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3日 ,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规定 ,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 ,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根据“蒙巴顿方案” ,克什米尔土邦应该加入巴基斯坦。但是 ,蒙巴顿却说克什米尔跟其他土邦不同 ,并鼓动伊斯兰会议和查谟保皇协会的领导人联合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活动 ,要求英国政府宣布查谟和克什米尔脱…  相似文献   

20.
1946年5月16日,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但是都先后通过决议,部分地接受方案,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宪法。无论印度还是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袖都认为这是当时情况下英国政府能提出的最好方案。正确地认识这一方案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