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教育关涉到社会多元主体的教育追求。处于经济大潮中的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在个人、国家和学校这三大利益主体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活动间接地进行博弈的过程中,越来越走向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追求目前集中表现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成了人们在教育博弈中能达成共识并共同参与"游戏"的平台,把各方对教育利益的追求统一到了一起。然而应试教育却扭曲了教育的真意,培养出"单向度的人",使学校教育"去道德化"。  相似文献   

2.
博弈的存在:新课程改革的博弈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了众多的困难,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改革主体追求不同的利益而产生博弈,博弈产生在利益主体、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之间。本文分析了产生博弈的原因,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批评观,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理性地对待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3.
教师和学生是高职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而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又制造了两者的利益关系,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如何选择所谓的"合作",并探讨了这一"合作"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景区的资源开发艮旅游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过程。构建和谐景区,就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企业相关利益,构建社区参与机制以及发挥有效监督力量,充分调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在澳门P学院的组织变革实践中,运用参与观察和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隐蔽性地进入现场,以主体的立场深入剖析高校组织变革中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利益表达者的真实利益诉求都是隐藏的。利益主体面对晋升制度、学科设置中的利益冲突时,通常采取"摸索"的解决方式,每一次"摸索"都附以"合理"的解释。然而先例的影响远远大于逻辑的重要性,诸如关注"核心利益"、"标杆"选择俨然成为利益博弈的聚点均衡。  相似文献   

6.
一、课改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语文课堂中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于落实新课改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正在经历从以政府主导的外部控制向以高校自控为主、内外结合的演进过程。作者从博弈论中的基本概念"参与人"出发,对现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中的四大利益主体博弈进行分析,探讨主体博弈规则缺失及其原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8.
<正>宗诚、王常文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2期中撰文,用正和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阐述了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利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利益博弈现状,并提出了正和博弈实现的基本条件。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的利益是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行业企业等高等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合理而准确地定位和协调各方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不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方的相互博弈是独立学院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博弈过程,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博弈"的局面,这种博弈在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转设过程中,以产权为争夺核心的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多种博弈关系,这些利益博弈是制约当前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的严重障碍,在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中,以产权为核心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学院本身、母体高校和投资方等,他们之间的相关利益博弈是决定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缓解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使其在利益博弈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以保证转设政策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0.
<正>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十年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却有一种"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感觉。其实,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必踌躇,也不必迷茫,一切的教学改革,都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化"。在此,我简单地谈一谈我对课改及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的见解。一、"教师突击"——突出传统观念的重围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  相似文献   

11.
"日常反抗"是斯科特用以研究农民反抗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处于弱者地位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强势控制力所施加的持续性、隐秘性的不合作与抵制。在中国当下社会分层中,农村教师基本处于一种"体制内弱者"的地位,这是在与其他体制内人群进行比较基础上的相对的"弱者"。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它依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由国家推行的教育变革,它体现和反映着国家的意志和权威。在农村教育实践中,由于价值、文化、利益、传统等多重因素,导致农村教师大多对新课程改革抱持不友好的态度并伴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弱者"地位,他们又不敢对体现国家权威性的课程改革进行公开的抵制,因此作为"弱者武器"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具体而言,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主要有三种基本策略,即在认识上将课程改革"事件化";在话语权争夺上充当地方教育、家长的"代理人";在行动中"新瓶装旧酒"。  相似文献   

12.
围绕新时期课程育人的新要求,在中山大学的整体安排和推进下,聚焦海洋科学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海洋科学学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三步走"战略.以海洋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面向专业所有学生,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国家安全与权益维护""海...  相似文献   

13.
将建构主义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体现出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自觉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继承劳动教育的同时,对劳动的涵辽做了拓宽和发展,使课程贴近了现代生活。然而,有论者却无视这一事实,在对新课程的责难中出现了“新课程改革不问国情”“违背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变废为宝,把别人的垃圾捡回来蒙骗国人”等不注重事实的观点。这些误解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查有梁 《教育学报》2007,3(2):16-23
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是指课改的进程要减慢速度,课改的实施要稳步成功。钟启泉教授的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总结性《对话》提出的一系列观点,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软着陆”,是对课程改革的误导。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新课程改革如何“软着陆”,这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查有梁 《教育学报》2007,3(2):16-23
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是指课改的进程要减慢速度,课改的实施要稳步成功.钟启泉教授的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总结性《对话》提出的一系列观点,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软着陆",是对课程改革的误导.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新课程改革如何"软着陆",这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围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生长点,如"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表现为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资源整合的新策略、凸显施行的新主题和科目整合式微型课程开发的新路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深化和聚焦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上,从而引领人们超越一般性的教学改革论说,进入活生生的各个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教师期待"的新观念,"互惠性院校协作"、"行动学习"、"文化建构"和"课堂问题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中农村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处于劣势的地位,旨在以“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改非但没能扭转这一局面,反而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新的边缘区。挖掘边缘化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新课改在农村地区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城乡规划行业也面对着“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在这种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解析了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并进一步阐述了“顶层设计+1234”的改革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跑道"。后现代课程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角,从课程的本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以及课程评价诸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追问课程的内涵,对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