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笑是幽默的动力。”引人发笑的新闻事实,就是新闻的幽默“元素”。笑料的种类繁多,有巧合,有滑稽,有荒诞,有矛盾,有反常,有误会,有离奇,有意外,有突变,有曲折,等等。我们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把含有巧合、滑稽、荒诞、矛盾、反常、误会、离奇、意外、突变、曲折等幽默“元素”的新闻事实加以提炼和表现,就是一篇引人发笑的幽默新闻。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3.
智谨  周宇 《视听界》2006,(4):101-102
电视新闻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新闻事实阐述清楚,还应该在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表现手段,如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图表、flash等,使新闻更加形象、生动。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可采取灵活的处理方法。如果新闻内容是会场、赛场、记者现场报道、突发事件等现场感较强的动态消息,不可画蛇添足乱配乐。如果新闻内容是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滑稽幽默的动物趣闻、抒情感人的真情故事、紧张刺激的案件再现等,根据新闻主题、画面节奏配上合适的音乐,通过音调与旋律创造出“情感的形象”,唤起…  相似文献   

4.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红 《新闻前哨》2004,(11):54-55
“幽默笔法”是指写作的一种幽默技巧,新闻写作的幽默笔法,是指把这种幽默技巧运用到新闻写作之中。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传播性等特点。新闻写作能否引入“幽默”因子?笔者通过对不少优秀作品的分析和实践认为:“幽默笔法”在新闻中不仅能运用,而且应大胆推广。  相似文献   

6.
一、新闻中事实的概括性和形象性新闻中,事实要求概括、简明,不能大事铺张。因为新闻要短、快、多。洋洋洒洒的文笔,不适合于新闻。有人提出新闻的节奏问题。新闻的节奏要快,选材要严,用语要简,段落要短。一句话,新闻不是大部头著作,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火柴盒”、“豆腐干”,是微雕式的精品。所以,记者一定要善于概括事实。  相似文献   

7.
新闻中不乏幽默。对幽默新闻,我们在标题制作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导向、事实和文字的准确无误,而是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即充分挖掘幽默元素,力求更加形象、生动,甚至“幽他一默”,以期吸引读者的眼球,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制作幽默新闻的标题时,修辞手段运用得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常见的修辞格在幽默新闻标题中的应用技巧作些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传播性等特点。新闻写作能否引入“幽默”的因子?通过对不少优秀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幽默笔法”在新闻中不仅能运用,而且应推广。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会为那些见诸报端的令人发笑而又回味无穷的新闻作品叫好。那些充满怪诞、滑稽色彩又极富戏剧性的新闻事实确实使人进入一种神奇的审美境界。这类新闻已涉入美学的范畴——幽默,它通过传播媒介走向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审美效应。幽默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液汁。《辞海》解释为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  相似文献   

10.
贺东梅 《记者摇篮》2000,(4):22-22,2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做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辉,又不失于新闻真实,有何不可呢?还有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性质决定,新闻语言忌修饰夸张。而在报道某些社会新闻时适当运用表述上的幽默,则能准确而形象地勾画出事物的特征,引导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刊登在1998年3月5日《羊城晚报》第九版的新闻述评《谁在“风风火火闯九州”》,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此文报道,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还没有出磁带的情况下,北京复兴商业城的音像制品柜台就举行了“水浒专辑首次上市”的销售活动,“‘李逵’睡得正香,‘李鬼’已经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了”。精当的比喻.辛辣的讽刺,引发的是忍俊不禁之后沉重的思考。 幽默的本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也可以运用影射、讽喻、双关;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运用幽默手法比较普遍。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的许多评论,笔调幽默,语言诙谐,堪称时评写作幽默手法的典范。但是,并不是在表述所有新闻事实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幽默手法,如果在报道重大而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新闻时也“幽”它一“默”,在传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自然发生急剧变化时也用曲笔,新闻的社会价值会被曲解、误解,造成误导。一则雷电击死人命的报道,如果单纯追求生动幽默,用“雷公发怒”来  相似文献   

12.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它的特点表现为将事物用滑稽的形式作诙谐而含蓄地表达。有人曾说过: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幽默在写作中是何等重要。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幽默仿佛只存在于相声、笑话、小说、喜剧和漫画中,与新闻无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新闻作品中,就有不少运用幽默的。新闻标题制作是否可以借鉴一点幽默呢?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有一些新闻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幽默成份。如果让标题幽默地与读者见面,岂不是比板着严肃而呆板的面孔出现好得多?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记者耳闻的,而是记者目睹的;不是一般概念性的事实,而是有形象可以拍摄的。因此,新闻摄影的定义应该是:用摄影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形象不能塑造,只能从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阔步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运用幽默笔法写就的新闻愈来愈多了,这也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收获。在新闻中以幽默的魅力,冲破死板枯燥的写作模式,给新闻增添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又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深刻性。那么,何谓幽默?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有位漫画家还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幽默的涵义和特征。他也说,幽默不仅要有趣、使人发笑,还要有所含蓄,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的含义,和一般的滑稽逗乐不同。笔者认为,用幽默笔法写新闻也必须掌握准这一点。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17.
新闻本体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定一对新闻报道(作品)的定义中包含着唯物主义本体论前提,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此重视不够。·“新闻是属于精神世界”与“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没有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新闻,也不可能有与人类社会不发生关系的新闻本体。新闻本体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中。·新闻不是事实的反映,不是事实的报道,也不是事实的信息。新闻就是事实。新闻依存于人类社会,但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新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不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哪些事实是新闻,哪些不是,其决定因素不是事实本身,更不是传播者或传播媒介,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知”的需要以及事实本身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新闻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  相似文献   

18.
子生 《新闻三昧》2004,(1):17-19
有新闻学者肯定地断言:“新闻不是宣传”,理由是:“记者是与事实,而不是与观点打交道。”持此观点者主张“新闻等同于事实”,应是“事物本来面目的自然呈现”,不应“包含意见和倾向”。这种“新闻不是宣传论”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中,“软与硬”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为软而软或为硬而硬。以辩证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分析新闻评论的“软”“硬”特性,对于转变观念,促进新闻评论写作改革与创新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有一句美学名言,许多人都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的新闻工作,可以说是: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怎样发现新闻呢? 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写的通讯《从孟楼到孟楼》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在对比中可以发观新闻,可以鉴别新闻的价值,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都是火山爆发、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油轮沉海那种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的事实。有些事实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草才能没马蹄”;有些则属于“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形成狂飙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