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山》2019年第一期刊登了迟子建的最新力作《炖马靴》,文本深刻彰显了历史与人性的母题。本文作为短篇小说《炖马靴》的一种批评范式,力图从历史、叙事空间、人性角度出发,对小说进行存在主义美学解读。  相似文献   

2.
《大漠祭》是甘肃作家雪漠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典范。《大漠祭》中的西部民歌"花儿"兼具形式美、修辞美与情感美,有浓厚地域色彩,生动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漠祭》英译本中"花儿"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历代评诗者对《诗经》中关于宣姜诗歌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自汉代毛亨、毛苌到清代的方玉润、王先谦等,诗学大家都对宣姜的经历嗤之以鼻,并认为她是淫乱的典型。本文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语境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从先秦的烝报婚制、国家之间利益的博弈、齐国开放的风俗及历代评诗者所处的时代局限几个方面对宣姜进行重新解读,力求接近历史真相,还原宣姜的本来面目——时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针对章启群先生把"《庄子》美学"作为悖论的问题,本文将为庄子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首先,本文采用了彭富春"无原则批判"的方法,以此划分庄子美学的四个边界。其次,本文辨析了庄子关于美的言说,以此揭示庄子美学的诗意性。然后,本文立足于庄子自身的道,澄清了庄子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庄子美学的可能道路。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庄子美学非悖论。即使庄子美学存在章启群先生所谓的悖论,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也反映了庄子美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旧题《饮马长城窟行》是研究汉代文学作品中"长城意识"演变的典型文本。旧时多以《乐府诗集》中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一诗为其乐府古辞,但此说疑点颇多,存在较大问题。从诗文内容、用词用句、整体风格等角度来分析,结合汉代"长城意识"的演变过程与规律,发现:这一题目的乐府古辞并非是《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而传为汉末陈琳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才是这一乐府旧题的真正本辞。  相似文献   

6.
自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以来,《九歌》的舞剧性质,逐渐为学者关注。青木正儿、闻一多等通过改动文本解读《九歌》,并由此提出《九歌》"古歌舞剧说"。从汉画像石《河伯出行图》等出土文献可知,河伯题材的演剧活动在汉代曾经流行,其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与屈原作《河伯》相关。在战国中期,角色扮演的歌舞剧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7.
邓佳城 《文化学刊》2022,(6):116-119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从远古到现今的文化与美的巡礼。李泽厚先生作为实践美学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引领着中国美学的发展,结合中国当代美学并超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思维框架,开创了中国实践美学的先河。本文结合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揭开中国美学艺术的神秘面纱,探讨实践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座失踪王陵的发现——中国文物与考古选集》(英文版)一书是许多文物考古专家所写的文章结集。这些文章集中介绍了中国文物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如:辽宁营口金牛山的发掘,广州汉代南越王  相似文献   

9.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于曾繁仁等人的倡导与研究,当代中国的生态美学已成为中外学术界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我们以他刚刚出版的《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为主线,结合他的其他论著,从生态美学的基本立场、理论以及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等方面阐发他对生态美学做出的贡献。他为生态美学学科建构了存在论与气本论的哲学基础,概括出生态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研究范围与核心命题;同时又从生态美学的中国文化原生性,深入开掘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并提出生态美学是东方学者对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楚辞·天问》是屈原的不朽巨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与风格,成为《楚辞》诸作中的奇葩。《天问》具有一股悲情的动人力量,使人产生共鸣。屈原通过诘问的修辞方式,沿用楚骚美学的托物寓志手法,借助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神话中的天文、动物及植物的意象等,抒发心中的一腔悲愤,以及对楚人的讽谕、期盼与警惕。屈原在《天问》中所抒发的悲愤,正与司马迁的悲情一致,这也可解释司马迁读《天问》后深感悲愤的原因,《天问》也达至《文心雕龙》美学中的隐秀效应。  相似文献   

12.
亚妮 《文化交流》2004,(3):34-36
一屋子的石头,就有一屋子稀奇古怪的故事——王朝闻先生今年已95岁高龄,多年谢也不接受采访,但为我们破例,很让我知道这个慈祥老人解放后曾任教务长,1954年任《美术》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70年代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可老人出生于1909年,四川合江人,三家境贫寒。30年代毕业于杭州国1940年奔赴延安,在鲁迅文学院是中国20世纪卓越的美学和文艺理著作等身。他雕刻的毛泽东头像、他严谨的治学王朝闻接受采访Wang Chaowen in the interview之风和源于生活通俗易懂的美学理论影响着几代人。他主编的《美学概论》《中…  相似文献   

13.
六朝是我国乐舞(音乐、舞蹈)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史·循史列传》描述宋文帝年间的乐舞:“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的乐舞:“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装,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种带有全民皆习乐舞的状况在中国舞蹈史上尚属罕见。它那在南方特有的“桃花渌水”掩映下的“袨服华装”的色调及其华艳状正是南方所特有的。六朝乐舞的兴盛跟南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书》卷六十五《刘道产传》写道:“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它一方面延续了汉代的乐舞,另一方面则有自己时代的新的创造和发展。六朝时的乐舞主要集中在建康(业)、江陵一带。由于长期偏安江左,江南的地方乐舞遂成为六朝的主要形态和主要格局,然而,衣冠渡江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美学,包括乐舞美学。六朝时南北长期处于分割、对峙状态,在文化交流的总背景下,乐舞也出现了相融状态。这是六朝乐  相似文献   

14.
影片《美女与野兽》中主人公贝儿勇敢独立、美丽单纯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因此成为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迪士尼公主题材作品。无独有偶,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汉代,也存在着一个与贝儿在美貌和精神层面高度一致的女性形象,即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相似文献   

15.
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身心合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兼容的。本文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以探讨魏晋士人体现的身体意识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骚体抒情诗"包括收录于王逸《楚辞章句》中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和汉人以"赋"命名的骚体作品,这些作品是汉代文人的个体抒情诗,本文的内容,就是要对汉代骚体抒情诗的时代主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来解剖汉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7.
伏生在秦汉之际的文化废墟上,热情张扬了《尚书》的神圣经典价值。他针对秦之失道,阐释了《尚书》中的公天下和德治理念,又为百废待兴的汉朝提供了多种礼制资源。伏生还吸收了战国以来的新学术思想,提出“三统说”,对《洪范》篇作出了全新的阐释,从而对汉代的经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来看,伏生的《尚书》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尚书》亦由伏生诠释才真正实现其参与汉代文化构建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须从中国美学自身出发,在中国文化大语境下进行。中国文化可以看作一部生命的学问,而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是其最鲜明的特质。中医生命观是中国人在思考人与自然宇宙关系、探索人的生命生存的智慧凝结,同时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生命话语体系。因此,从中医生命观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联系来展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能够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开阔视野,提供话语“重构”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