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的体现。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键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软实力效应。  相似文献   

2.
林丹 《文化学刊》2010,(6):26-31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在国家竞争中,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家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建立在国家文化、国家精神、国家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国家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国家精神的吸引力、国家公民的创新力、政策制度的整合力和对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辐射力等力量的总合。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文化吸引力、国家文化创新力、国家文化整合力和国家文化辐射力等五个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发展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满意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协调度";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持续度"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林丹  李琳 《文化学刊》2011,(3):44-49
"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集中围绕文化的本体性问题、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回应了文化哲学的发展潮流。研究文化软实力方法论问题的前提是考虑文化的本体性问题,即是说,将文化作为对象或本体来理解,只有在确定了具有独立性研究对象的文化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方法论问题的研讨。文化是一个不断延伸,不断升腾的过程,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过程,基于此,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应当涉及文化传统、文化变迁或文化评价问题。在如何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论问题方面,可以从与文化软实力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4.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文章首先明确了建设文化强国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指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工作核心,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文化要素的全面发展,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基于此,作者提出八项对策建议,下"硬功夫"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3年全国企业文化年会6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提升企业软实力,推动企业新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新的发展力量》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以文化为核心内涵的软实力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它包括三种力量,即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中英两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比较研究,对于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对外传播、提升国家形象等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软实力是英文"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将发挥重要作用。要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就要有效整合和开发大学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这就需要对大学文化软实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挖掘有吸引力、影响力、仿效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和战略。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构成模型,需要兼顾指标筛选的原则、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大学文化软实力分为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整合力和辐射力等五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化软实力概念与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宏 《文化学刊》2015,(1):93-96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参数。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要提高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但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文章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现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软力量.文章结合实际阐述了建设企业文化的作用、意义,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并提出了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吉庆 《文化学刊》2009,(4):120-123
网络游戏是软力量的一种重要载体,软力量在网络游戏中主要是通过游戏内容体现出来的。现在的网络游戏更多地开始注重网络游戏的文化背景,既是为吸引更多的玩家,也配合了国家软力量战略的实施。通过分析境外网络游戏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探讨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樊会学 《职业圈》2008,(18):34-35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一种“软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软约束”及它所具有的多种“软性”管理方式上。而我们一直实行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软管理”方式。那么,作为两种“软管理”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二者的关系怎样呢?文章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相似文献   

12.
范明华  孙玉娟 《职业圈》2014,(17):21-21
测绘文化是测绘行业职工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能够推动测绘事业发展壮大的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组织功能,积极参与到测绘文化的建设中来,成为单位“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生命力和生产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软力量.  相似文献   

14.
要促进卷烟生产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大力弘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力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弘扬企业文化,要从品牌文化建设、人格文化建设及企业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着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卷烟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内外经济的强势压力和自身发展的转型需要,军工企业有必要激活和重塑军工文化,并发挥新闻宣传这一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军工文化重塑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更好地担负起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郭跃 《文化学刊》2009,(1):31-35
大学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依托,干部的素质和工作水平是大学“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提高干部的“文化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把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内容,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文化设计.为创造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埃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该文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埃及文化的历史影响,通过分析中埃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确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埃及传播的具体现状。从交流主体、项目种类、挖掘深度及交流平台4个方面探究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埃传播的原因。该文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加深中埃交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存在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等。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的深入、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外,文化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它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文化的元素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生产力等多方面充分论证了"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这一论断,阐明了文化推动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