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汉学素来重视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研究。前苏联科学院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К·И·戈雷金娜专著《中世纪中国短篇小说:8-14世纪情节的起源和进化》,运用民俗学文艺学研究的主题归类方法,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娶仙女主题作了分析。作者上溯原始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下接后世小说情节发展演进的脉络,指出原始神话母题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被世俗化的特点。这就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世界各民族文学相通的文化基因,同时又辨析出中国文学区别于他民族文学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要明代吴中志怪小说在明中期的盛兴昭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文体态貌及接受史呈现出小说文体在明代嬗变的过程,即由子、史部附属地位到说部独立成熟的发展过程。志怪盛兴是明初文归台阁至中期文权下移后,文人对诗文主流文体"按经受礼"束缚的挣脱;是文人于经义、文章之外的一种有效的才志伸展和建志留名的方式,亦是明中期特殊时代背景下世风和士人心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是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但看问题全面,既要看到科举制度不好的一面,社会黑暗,考场昏聩,到处都有不公平的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科举制度让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改变自己甚至是家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汉译佛经中新造字的启示郝恩美自从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以来,大批由梵文记载的佛典,历经汉魏六朝和唐宋,前后千余年,相继被翻译成汉文。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文化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汉语和汉字的发展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有关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7.
榻是床的一种。榻的命名源于形制特点。榻最迟出现于秦代,初期多用于坐而少用于卧,盛行于汉魏六朝,隋唐时代开始渐渐衰落,其功用被床和高型坐具(椅子、凳等)所取代,最后从人们的生活中完全消失。榻和床在功能和形制上有区别,随着榻在各个时期的功用变迁,我国古代有不同的与榻相关的礼仪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的理由:作为立论前提的"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本身就站不住脚;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不符,没有任何一个"唐人"是按照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而"有意"写作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这一命题足以体现唐人传奇的划时代意义,不必为了肯定唐人传奇的文学史地位而迁就"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琴赋是中国古代音乐赋中的重要门类,自汉至清历代不绝。汉魏六朝是琴赋的发轫期。此时期的琴赋数量众多,文采斐然,但皆为体物之作,旨在客观真实地描写古琴,具有固定的创作程式,陈陈相因,渐趋僵化。唐代是琴赋的新变期。较前代琴赋而言,其新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吟咏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创作主旨从体物到言志,赋体从骈、散到格律化。而唐代琴赋具有借题发挥、寓意遥深的特点,是典型的说理言志之作,与汉魏六朝琴赋及唐代其他乐器赋大异其趣,颇为独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根源是科举试赋制度在中唐的确立,同时也与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崇高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俳谐文学中特色鲜明的自嘲诗是诗人凸显生命意识、表达主体诉求、抒发人生感慨的载体,它的孳萌与繁荣,经过先秦萌芽期、汉魏六朝发展期、唐宋成熟期的时代更迭以及由赋到诗的体裁转移,并伴随着无意识自嘲到专意于自嘲的思维转变,最终在宋代形成创作大观。  相似文献   

11.
谶纬是兴盛于我国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学术思潮。谶纬又称图谶、图纬等,它既有文字表述,又有图像显示。从最早的图谶及《河图》,东汉武梁祠石像中的祥瑞图像和榜题文字,到形成于北宋《推背图》的图像、谶文、颂词的结合,谶纬的叙事形式是一种图像文本。谶纬的图像文本,其叙事表达充分利用了语言文字和图像画面的特点,从而使其增加了神秘感和趣味性,也更加便于广为流传。谶纬的图像文本的形成,既由谶的"纤微"、"隐语"的特点所决定,同时,它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是六朝著名的笔记小品,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从中可以考见汉魏以来名士通过思想对话促进文学批评的情状,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他们通过对话调和儒道,解放思想。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与机锋活跃,都是对话之产物。更重要的是,它使两汉思想与文学批评定于一尊的情况得到改变,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话传统。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民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诗词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浓缩的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示。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名人诗词,千百年来,人们就是从这些意韵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诗词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央视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  相似文献   

15.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陶慕宁 《文化学刊》2014,(4):117-119
《挂枝儿》《山歌》是明代后期冯梦龙收辑的民歌时调集,足以揭示万历以来民间时调歌曲的流变兴替轨迹,亦可反映文坛士林趋俗、求真、尚趣的审美诉求。辑者的眉批夹评,或涉方言市语,或及掌故流俗,颇可资吾人采择,藉以窥知晚明社会风气之迁转。晚明的民歌直接承袭了"国风"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缘情咏言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公安派反对拟古思潮的利器。但其中不乏文人的拟作,不能完全视为原生态的民歌。  相似文献   

18.
六朝园林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六朝园林的第一次系统研究。文章把六朝园林作为历史文化形态来考察,认为现今存在的明清江南园林,其历史母体是在六朝。六朝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捩期和定型期,改变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园林文化观念和建筑形态,趋于山林化和精约型。文章对六朝皇家、佛家、私家三大园林系统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南北方园林作出了比较,论述了六朝园林的内部结构及其美学特征,从而确定了它在六朝文化史和整个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妖、怪、精故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龙 《文化学刊》2009,(2):110-121
我国民间文学分类史上,由于没有妖、怪、精的严格区分概念,因此也就没有关于妖、怪、精的故事分类,可是中国具有大量的妖、怪、精民间故事的确客观存在,不仅数量多,而且分类复杂,这一领域研究尚属空白,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六朝是我国乐舞(音乐、舞蹈)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史·循史列传》描述宋文帝年间的乐舞:“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的乐舞:“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装,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种带有全民皆习乐舞的状况在中国舞蹈史上尚属罕见。它那在南方特有的“桃花渌水”掩映下的“袨服华装”的色调及其华艳状正是南方所特有的。六朝乐舞的兴盛跟南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书》卷六十五《刘道产传》写道:“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它一方面延续了汉代的乐舞,另一方面则有自己时代的新的创造和发展。六朝时的乐舞主要集中在建康(业)、江陵一带。由于长期偏安江左,江南的地方乐舞遂成为六朝的主要形态和主要格局,然而,衣冠渡江也带来了中原文化、美学,包括乐舞美学。六朝时南北长期处于分割、对峙状态,在文化交流的总背景下,乐舞也出现了相融状态。这是六朝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