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教学的原则和重要性作为出发点,并从关注学情状态,做到"科学问"和提高提问逻辑性两方面,分别分析了《孔乙己》和《社戏》的问题创设,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孙海芳 《小学语文》2012,(12):15-18
审美心理学认为,美学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美感的经验。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文本的阅读与鉴赏,得到感染与启迪,这是感受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中用了19个“酒”字,与粉板上多年后才拭去的“19个钱”数字暗合,“19”谐音“要酒”。以“酒”为基点,勾连时代。细读全文,从不同角度解开这场“酒局”的秘密,探究鲁迅先生在文中蕴涵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6.
7.
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一般社会到底是怎样凉薄苦人的”这里暂且不议.我只是试着谈一谈对苦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静  李新房 《考试周刊》2013,(51):43-44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如何教好"这个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基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以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就教学设计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德国文论家沃尔夫冈·凯瑟在《谁是小说叙事人?》一文中指出:"所有属于叙事艺术的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史诗、短篇、中篇小说和轶事都是如此。所有做父母的都知道,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必须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们必须放弃成年人的理智,使得他们眼里诗的世界和奇迹都是真的。叙事人必须相信这一点,哪怕他讲的故事能篇都是谎话。如果他不相信那是真的,他就不会说谎。"  相似文献   

10.
花开中间法是一种将传统的从头讲到尾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以中间某个段落或某个句子为切入点,并勾连课文前后内容,使教学状态形成花开向外之势的教学法.运用花开中间法教学,必须注意结构的跳跃性和内容的承启性,并重点关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有“这朵花”的存在;二是要以深预习为前提;三是要注意“花意”的指向;四是要突出花开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教科书中的经典作品,在艺术布局上,不但使用了“我”为主线、固定场景、虚实相生的手法,而且还把人物放在一片笑声中,在强烈对比中表现社会的悲凉,唤起和激发读者的斗志。另外在细节安排方面也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学生真正领略了文中艺术,将会油然而生对语文学习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12.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课堂表现中应具备的“四有”,即有保障、有支撑、有动力、有呈现.有保障,主要指时间上的保障,教师要设计尽可能简洁的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有支撑,即教师需要设计有层次的、系列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和内容深处;有动力,即有驱动力,课堂对话要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掘;有呈现,即学生的思维结果必须用严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根有据,才算得上是思维深度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3.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而古诗文中饱含了很多美的东西,运用好古诗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审美教育有了一个基点,学生受到的影响更深刻更具体。本文以《木兰诗》为例,对初中古诗文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课文中鲁迅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留在我的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下的长衫。透过他的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视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就不愿意认识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  相似文献   

16.
回顾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内容,当情节一幕幕演绎之际,我发现,无论是小说场景布置还是人物语言以致情节结构抑或其他要素,小说《孔乙己》竟然更像是一场以咸亨酒店为舞台背景的独幕剧。因此,本文拟就戏剧的诸要素如舞台背景、戏剧矛盾、舞台说明及人物台词等角度试图说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戏剧特征,而并非否定它的小说文体属性。而探究小说的戏剧因素或许可以为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另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7.
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形象中触摸社会生活,应当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思想。所谓“为时”,就是说文艺创作必须能反映时代现实,并为时代现实服务;所谓“为事”,就是说文艺作品必须写社会、写人民生活的具体事实,从而达到反映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立足场域,在阅读中感知体验,这是小说阅读鉴赏的基本要求。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要注意精选场景、进入场景、利用场景、延伸场景,引导学生感知情节烟火气息,认识人物情态百味,体会人间世故炎凉,理解主题社会意义,自然进入到阅读学习核心。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更加痛恨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可是,孔乙己真的是因为善良才有如此表现吗?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