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永新 《教师》2013,(34):62-62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其中的“事实”就是当下的现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冠然对应的是生活。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的文体之一,而且许多考生习惯于写记叙文,尤其是中考考生。有鉴于此,掌握好记叙文得高分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评判考场作文,结合学生平时记叙文写作的实际,认为写好记叙文须做到“五美”。丰满美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喜欢写记叙文,但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以空泛之感,平淡无味,言之无物,像个“瘪三”。究其原因,除了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功夫不到位之外,还有写作技法上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记叙文要写得内容充实、具体,言之有物,具有“丰满美”,可通过三种方法达到。1、增设感人的情节、场面或细节有些学生的记叙…  相似文献   

3.
“真情实感”,是高考评分标准中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但是,评卷场中总会发现,一些考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缺乏对真挚情感的体验,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多的是缺乏写作中的生活细节的真实,因而写作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作文中的硬伤,影响了整体分数。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考作文的趋势是理性化写作,而理性化写作毫无疑问应从理性化的命题开始.孙绍振先生在纵评2014年高考作文题时说:“作文命题如果不能提供考生理性思考的空间,可能养成学生片面性的思维定式.”①对材料型作文而言,“理性思考的空间”当指作文材料,如果作文材料弱化甚至不具有理性的品质,那么,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受到挤压甚至难以开启,而当一个学生不是借助“概括”“判断”“演绎”“归纳”等逻辑方式去体现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理性化写作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提起写作,即使在最初阶段的写话训练,多数学生还是面露难色,甚至有“谈虎色变”的恐惧之心。如何让学生的笔尖在习作本上跳舞,真正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写作呢?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觉得应从“生活”入手,让“生活”和习作交上朋友。  相似文献   

6.
陈小梅 《广西教育》2011,(11):45-46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很多老师都为之头痛、困惑。如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进行写作。具体可以通过下列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3,(16):49+39
针对初中学生写作现状———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笔者选取学生的写作做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初中生写作应该走出"矫情"误区,还原"本真"正途。根据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抓住三个点:一是感情的触发点,二是事理的感悟点,三是生活的情趣点。由三个"点"及心灵的这个"面",打开初中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心门"。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谈再到有的放矢甚至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8.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的文体之一,而且许多考生习惯于写记叙文,尤其是中考考生。有鉴于此,掌握好记叙文得高分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评判考场作文,结合学生平时记叙文写作的实际,认为写好记叙文须做到“五美”。  相似文献   

9.
“观察大自然”和“丰富想象力”对学生写作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拥抱自然、拥抱生活,感受世界,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这才是学生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重读轻写,读写割裂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阅读费时费力,写作举步维艰,结果使写作成了学生头痛、老师棘手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办法是开“源”畅“流”。也就是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提高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这样循序渐进,就能达到“源头活水奔涌”的境界。一、开直接生活之“源”,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借鉴课文有意观察…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12.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是如此,没有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作文便会言之无物、言不成文。那么,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积累掌握?笔者认为,生活是写作最大的素材库。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读生活这本大书,让他们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和人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当对生活之书阅读"破万卷"时,学生笔下自然就"如有神"了。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文能力。但实际运用中,很多小学生往往出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现象,甚至对作文有"畏惧感"。如何让孩子不惧怕写作甚至乐于写作?笔者认为第一步要做的是先让孩子回到阅读中,多阅读,从阅读中吸纳词汇、语感及写作技巧,再就是教会学生观察,多思考,老师应该放低要求,多鼓励。  相似文献   

14.
武睿堃 《山东教育》2011,(10):36-36
小学生由低年级升入中高年级后加上了习作课.原来的“写话”变成了“习作”.不少学生感到不适应甚至惧怕写作。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走出这种写作困境呢?笔者认为.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领学生写作入门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就必须积极探究作文指导方法。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探索出作文指导“六部曲”———“看”、“想”、“说”、“写”、“改”、“评”等六个环节。现将本人的体会诉诸笔端 ,供同行们参考。  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我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他们对生活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处处留心皆文章” ,引导学生们时刻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 ,学会采撷生活之树上的片片充满生机的绿叶 ,选取社会生活潮流中的颗颗闪亮的水珠 ,不断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如 ,观察人…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曾说过:“假如由我来命语文考试的试题,我将只出一篇作文。”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郭思乐教授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创造者,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对转变当前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行为大有裨益。笔者在总结多年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生本理论,注重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放宽作文评价机制,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在作文写作中能够实现抒发情感的需要,开创性地提出“三段八步”作文教学模式。“三段”是指“前写作阶段、写作阶段、后写作阶段”三个阶段;“八步”是指“观察、阅读、思考,情景、提纲、作文,交流、展评”在课堂教学中的八个步骤。实践证明,“三段八步”作文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思路、方法,对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提出了“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的要求,认为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表述的过程”。为此,作文水平的提高应切实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作文课前的指导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写自己的情怀,让学生充分认识“外部世界”,就很有必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探索,力争让学在作文…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生活是“源”,表达是“流”。写作兴趣的源头也在于生活。若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经历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常常把写不出作文归于生活内容太单调,生活空间太狭窄。其实他们面对写作的困惑并不是因为素材的贫乏,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所谓的“写不出”,  相似文献   

19.
唐晓晖 《辽宁教育》2011,(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观察是习作能力培养的第一环。鲁迅先生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的提出为学生写作减少了束缚,但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还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向生活要素材。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话题作文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具有“活”“宽”“广”的特点,既考察考生对大自然的观察、鉴赏力,又考察考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还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活跃的联想、想象力;话题作文能够考察考生多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