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听、说、读、写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四项基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中,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不管学习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都需要用到朗读。面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诸多困难,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朗读教学法”很有必要。文章以《马说》为例,将朗读教学法应用到文言文课堂中,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设置由易到难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元朗读方法,以及完善朗读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历来被奉为经典之作,我国当代对此文的研究较多见于内容的深入研究以及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桃花源记》的研究做一个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研究《桃花源记》对更好地带动学习有着深远之意。  相似文献   

3.
欧宇 《成长》2021,(1):29-31
《社戏》收录在《呐喊》的末端,与同时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等直斥现实、无情揭露的篇章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是一篇形式和内容都略显特别的小说。鲁迅的小说在语文教材中几经删减,而《社戏》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更后,还能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试图对《社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杨青 《文学教育(上)》2008,(16):100-100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6.
王克选 《甘肃教育》2007,(9S):28-29
教学理念: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通过“读”培养学生熟读深思、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并联系以前所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提起韩愈,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每次讲到《马说》这篇课文,我都会讲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伯乐"喻指识别人才的人。讽喻和抨击统治者不能识别扣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然而今年当我领着毕业班的学生再次复习《马说》这篇课文时,我对韩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读出了一个想极力推荐自己的韩愈。  相似文献   

8.
笔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不断的失败与尝试中确定“论辩式学习”的范式,让学生通过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辩驳建构、把握规律,超越批判性思维,形成高阶的融合思辨的意识与能力。在《马说》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在失败中摸索前行,通过“设置情境,引出辩题”亮出观点,寻找依据“搭建支架,批驳建构”等三个环节的不断生成,依托论辩之火,点燃思维之光。  相似文献   

9.
马说     
《小学语文教学》2006,(3):55-55
东郭[2]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3]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4]也?”其闻者笑之。语[5]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6]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7]是不语者三日。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8]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  相似文献   

10.
《马说》     
课前精析 韩愈的《马说》大约作于公元11年至16年间,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说”是一种体,本用来说明千里马被埋没、不被重用的道理。全采用借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将自己对统治的不满及愤慨寓于伯乐与千里马之中。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婉曲而又酣畅。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章婧 《海外英语》2015,(4):57-58
文言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言简意赅、节奏有力的特点。《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该篇从翻译其感想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粗浅探讨了文言文英译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并在篇幅最后附上了其英译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2,(28):35-36
《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这首诗,可以紧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线开展,了解长征过程中的重点事件,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抓一点,悟全篇这首律诗共四联,后三联是围绕第一联展开的。教学时,可把第一联作为切入点,对全诗作整体感悟。1.观影汇报,形象感知。由于全诗包含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单从文字上很难进入诗描绘的意境,这就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因此…  相似文献   

14.
陈颖 《云南教育》2002,(25):35-35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于是产生疑问,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的情况,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安排以下环节导读课文。一、整体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挑山工坚韧…  相似文献   

15.
《马说》课件在设计理念和特点上有其独特的一面“,三性”体现了其制作理念“,三合”体现了其设计特点,课件创设的情景再现了语言文本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6.
“妙点揣摩”,是品读作品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读法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我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7.
《马说》的文学史传统主要来自孟子,包括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对比和排比的句式、严密的逻辑结构.对于说体的创新,韩愈在继承其说理功能的基础上创新了说的体式,扩大了说的题材.另外,《马说》迎合了伯乐难求这一社会风气,但不描写千里马,而是借马说理,表达自己的愤慨.  相似文献   

18.
教学简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 ,作者 :铭人。从文题乍一看似一篇状物的文章 ,细读后你会发现 ,作者是通过自己种“丑菊”的过程 ,从怀着看看享有此恶名的花究竟怎样的目的而种下“丑菊” ,观察它打苞、开花及夜晚、白天那独特的花形 ,来说明“丑菊’是美丽的、可爱的。从而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名与实相符的人 ,外在的名称并不重要 ,内在的美才是不可缺少的。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第一课时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本节课力求做到 :一是读中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二是重视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相似文献   

19.
《听听那冷雨》的文本研究及其教学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模糊与不完善之处。本文试图对其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做一概述与补充,并提出粗浅的教学建议,以期对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1,(17):31-32
《鹅》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首古诗,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全文十八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全诗两句共四行。第一句的第一行连用三个“鹅”字,点明该诗所咏的对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呼叫鹅,同时表现了鹅的叫声。因为鹅的叫声正是“鹅、鹅、鹅”,所以一听到这叫声,人们便知道是鹅在叫。这样写,既起到开头点题的作用,也使第二行的“曲项向天歌”的“歌”有了着落。接着,诗人采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具体地描写了鹅弯曲着脖子,对着蓝天唱歌的可爱形象。“曲项向天歌”寥寥五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