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今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只见老师拿出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神气地写出两个字——左赟,"啊?左什么呀?""第一个字认得,第二个字不认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叽叽咕咕好一阵,也没有人举手。环视四周,好像没一个人认识这个字。我也小声嘀咕:"依我看,根本就没这个字。"  相似文献   

2.
刘燕 《中小学电教》2011,(1):123-123
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学相长"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亲其师"说的是学生能够尊敬和信任老师,"信其道"则说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跟随老师学习知识;而作为老师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3.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6):21-21
孔子《论语·学而》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人问我,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在很多中学语文课本里,"时"被解释为"时常",原话可以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实习,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时"在古代汉语里大概有三种意思:1.季节。  相似文献   

4.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4,(12):34-35
李岩是从外校转到这个班上来的,他进班之后,整天寡言少语,说话做事小心谨慎。韩老师和班委会的几个同学聊过李岩的情况。李岩的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妈妈早就下岗,全家人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李岩来到这所学校,一切费用都是减免的。妞妞对老师说:"韩老师,您发现一个秘密吗?"韩老师不解地望着妞妞,"什么?""李岩的一只手好像有问题,他有一个手指是畸形。"妞妞说。"我知道。就为这个,李岩老是把手揣在口袋里。心理老师和他聊过,他不能接纳自己,也不相信同学们能接纳他。"韩老师说。  相似文献   

5.
开心与关心     
《小读者》2011,(6):41-41
上幼儿园的冯笛问:"妈妈,开心是什么意思?""开心就是高兴的意思。"妈妈回答。"哦,我明白了,"冯迪说,"那关心就是不高兴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对所读的语文材料产生兴趣,提出疑问。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呢?一、放开"问",解开师生的顾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意义的解释,它侧重于教师要"传""授""解"。  相似文献   

7.
教学案例《识字4》案例一一、出示禾苗图片师:大家看看这是什么?生:禾苗。师:对,这就是"禾苗"的"苗"。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记住这个字?二、转动字盘,揭示构字特点1.师:其实"苗"是个神奇的字,它能和许多偏旁做朋友,组成新的字。一起来看看,你能认识吗?(转动字盘)小朋友们看,这是"苗"加上什么?这个字(描)念什么呢?这是"苗"加上什么?(依次问"猫""瞄"。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8.
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标,本人尝试做好"课堂引入""课堂新授""课堂反思""课后交流"这几个环节的工作。"爱也是学习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爱屋及乌,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有自卑感的学生,会不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说我不行,我非要证明给你看我行!"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有效地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小结有时有"走过场"之嫌。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师留给学生课堂小结的时间太少,有时甚至是在下课铃响之后;其二,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的提示语多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的问话,更多的是指向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只好简单地回答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疑问的学生,也不愿多说,  相似文献   

10.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11.
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一些教师只注重形式,使品词析句陷入一种误区。比如,《乡下人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对于关键词"探",一位老师是这样展开品析的:师:这里的"探"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生:可以换成"钻"。生:可以换成"冒"。生:可以换成"露"。师:相对于"钻""冒"和"露"这些词,"探"好在哪儿呢?生:"探"能表现得更形象。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从"探"中把形象感读出来。  相似文献   

12.
林程炜 《小火炬》2013,(12):22-22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的道理,"班不可一日无师",若老师不在,那必将"天下大乱"。上星期我们班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都有事请了假,班级就像倒了一根桩子一样,眼看快塌了!虽说我是班长,但也治不了这"泛滥洪水"。这不,一出出"好戏"上演了!  相似文献   

13.
一出示"海宝"动画片,感受欢乐 1.热身运动,认识"观察"。师:同学们,今天这堂作文课,首先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个字。(板书:观)谁会念?(一生读后,师表扬他读得响亮。数人读后,师在"观"后板书"察",请生完整地读词语)师:作文最重要的就是会观察。请大家观察观察,"观"的字形好像在告诉我们:观察时要注意什么?生:观察要用眼睛,认真仔细地看,因为"观"的右边是个"见"。生:"观"提醒我们观察要看一次又一次。师: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相似文献   

14.
先说什么是"好课堂"。关于"好课堂"的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那个"维度",还有各种"性"(比如"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括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我想根据我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相似文献   

15.
第一环节:创境激情,导入新课师: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视频)快看,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荷叶。师:刚才谁在看大屏幕的时候注意到了,"荷叶"的"荷"是怎么写的?生: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单人旁和"可"。师:你真会观察。"荷"是一个生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单人旁在左边,要写得窄一点,"可"在右边,要写得稍宽一点。齐读!生:(齐)荷。  相似文献   

16.
刘子萌 《辅导员》2014,(9):49-49
"差不多"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现在到7点了吗?""差不多。""你能做好这件事吗?""差不多……"我更是爱说"差不多",因此得了个绰号"差不多小姐"。 这绰号来源于我的钢琴老师。因为我学琴时总是不认真,认谱从不仔细,常常用眼一瞟,差不多就行,结果每次弹琴总会弹错音符,指法更是错得离谱,于是我就被钢琴老师冠为"差不多小姐"了。  相似文献   

17.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rì kòu。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组成:"宀"是房屋,"元"这里指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  相似文献   

18.
李远仿 《教师》2012,(13):76-76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急于要学生写作文,而是笑眯眯地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同学们,最近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啊?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老师,我先说,"铁蛋第一个放起了连珠炮,"上个星期天,  相似文献   

19.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20):51-51
"老师,老师,我有意见,陈锐同学读错了,‘似乎’的‘似’读平舌,不能读成‘翘舌’。"罗宾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还没等我开口,下面就有同学为陈锐打抱不平了:"不对,是‘翘舌’。""不对,是读‘平舌音’的。"教室里忽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在大声地喊"平舌",有的在喊"翘舌"。一时间,"平舌""翘舌"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也有些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似乎在请求我尽快裁决,来平息这场遽然而来的"舌"战。  相似文献   

20.
未来尿炕了     
木木 《小读者》2010,(7):62-62
女儿放学回家了,问爸爸:"什么是‘同志’?"爸爸说:"我就是‘同志’。""那什么又是‘政府’?""嗨,你妈妈不就是咱们家的‘政府’嘛!""哦,那什么又是‘未来’呢?""咱家你小弟弟就是‘未来’啊!""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