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表达意见不同的时候,不叫“相右”,而叫“相左”。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同学们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后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4,(10):33-33
当人们意见不同时,不叫“相右”,而叫“相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意见相左”是说明观点不同的一个常用词语,这里的“左”是相违、相反的意思,这个意思的产生与左右的差异有关。比如.人的左右手就大有不同。一般人右手灵巧自如,  相似文献   

6.
周洁  邬文睿 《新读写》2010,(4):37-37
成语“穷则思变”出自《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说,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设法改变,一改就通达了。而我却想,只有“穷”之后才能“变”吗?“非穷”时为什么不能变,进而使之“通”呢?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1,(10):46-46
同学们对“the”一定不陌生吧,但是它到底叫什么呢?告诉你吧,其实它的名字叫“定冠词”,这个看起来很小的单词却有着不小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9.
东方弧 《高中生》2012,(1):61-61
一提起敲诈勒索等手段.人们便会用到一个说法:敲竹杠。敲诈财物与竹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敲竹杠”而不是“敲木杠”“敲铁杠”?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要表达与衣着服饰有关的动作行为,常用的动词有:穿、围、套、披、系、裹、戴、佩等。其中最常用的有两个,即“穿”和“戴”。“穿”和“戴”在语义特征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后面各自带的宾语为什么自成体系?“穿袜子”、“戴手套”为什么不能说成“穿手套”、“戴袜子”?“穿衣戴帽”为什么不能说成“戴衣穿帽”?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番解释。  相似文献   

11.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一定觉得很奇怪,“烟囱”是谁呢?为什么要消灭它呢?“烟囱”就是我爸,他爱好抽烟,所以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烟囱”。最近,我见电视上有宣传禁止吸烟的广告,于是我就让他戒烟。  相似文献   

12.
“园园,快点!‘快男’开始了!”“园园,这个帖子怎么点开?”听,“水”“火”表姐在叫我呢!  相似文献   

13.
国,我们都知道是指国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机会逃生,却放弃了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相似文献   

14.
“六一”的阳光为什么这样灿烂? “六一”的花朵为什么这样芬芳? “六一”的歌声为什么这样动听? “六一”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高兴?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7.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  相似文献   

18.
《海外求学》2011,(1):24-25
这就是我们的花音小姐,她很可爱是吧?不过为什么叫她“花音”呢?因为她平时发音总是不准,就像我们中国有些人“花”——“发”不分呀!就让我们跟着花音小姐一起,来一次奇妙而有趣的发音之旅吧!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8,(10):54-54
问:《少年闰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7课)用“项带银圈”描写闰土的外貌,这里为什么用“带”而不用“戴”?  相似文献   

20.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你们辛苦了!我想问,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人为什么造句的时候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们应该怎样来判断这种情况?谢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