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时期。这短短的二十年包含了美国文学中最丰富的部分,好作不断。七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此期间发表了他们的主要作品。这一时期亦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一战二战、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小说作品不难看出理想主义从衰落到复苏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刘半农(1891-1934),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富有反封建精神,模仿民族形式;后期思想趋于保守。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人力车夫群体具有基本维持万人以上的规模,数量较为庞大;他们虽然劳动强度很大,但从经济方面说生活尚不算是十分苦窘。济南落后的城市现代客运交通、山东严重的农民离村现象及山东人"闯关东"是影响济南人力车夫群体数量及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赵凯 《高中生》2014,(5):55-5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人人都会背的诗句。但草学专业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较晚,真正第一本关于草的比较完整的著作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术摄影这一诠释中华传统美学理念的摄影艺术形态,在陈万里等第一代摄影艺术家成功地创建与实践后,至今仍方兴未艾。它以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新时代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被新一代的年轻摄影艺术家们所推崇,并继续朝着探索与创新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掀起了追求权利的热潮,广东的情形具有典型性。一方面,广东妇女在这场追求权利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权利,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也受当时政治情形的强烈影响,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缺陷,其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借鉴至今不可漠视。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社会变动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同样,语言的律动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处于急速变化发展之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上海方言,无论从语言的整合、构成,抑或语言的地位、包容性等方面,皆反映了当时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上海方言的变异,为我们解读上海自开埠以来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急遽变迁的社会运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神特质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悯农诗”的产生,既有着中国传统悯农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渊源,又有着新的五四时代文化思潮的强大影响。五四时期蔡元培等人提出“劳工神圣”思想和其主政北大时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新悯农诗”产生具有直接的巨大影响。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把歌谣运动导向深入,不仅提高了俗字俗语在语言中的地位,而且为白话新诗提供了直接艺术资源,推动了“一种新的‘民族的诗”’的产生和发展。五四“新悯农诗”具有一种新的语言艺术风貌,不仅具有新颖的现代语言形态,而且具有一种现代人文关怀意识。刘半农是五四“新悯农诗”的重要创作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德学生通过翻译、著述、讲学、举办文化展览等多种渠道,向德国传播了中国的传统学术、音乐和现代社会科学,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战后中德关系的改善和留德教育的发展为留德生对德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大力宣扬中国文化是留德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中国学的发展及德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为中国文化的对德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教育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因为随着人们对清末民初成人本位实用主义语文教育的反思,使儿童本位教育和审美主义教育得以提倡。在此背景下经国语教育者和文学革命者对儿童文学教育的共同推动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邵波 《安顺学院学报》2012,(1):98-100,108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开始于大革命失败之后,是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政党、派别组织对中国现状及前途的大讨论。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的发端、主要过程、各派的主要观点以及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家们在教育救国的理想下办学育人、躬耕实践,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他们办学的共同特征是:心怀社会责任,立足中国实际;注重学校“软”、“硬”环境建设;民主治校;注重基础,突出特色。这些是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所应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面临着严重的自杀问题。由此,当时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和官方当局为控制和解决此社会问题纷纷从原因、方法、社会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止自杀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些预防自杀的措施和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具体的救济,从而在社会中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官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自杀预防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6.
雨的秘密     
写雨的文章有很多,但这篇却很别致,因为“我”发现了雨的秘密:雨会唱歌,还会跳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1920年代是新诗尚未确立正统的发生期,从格律中挣脱的新诗在白话与诗、自由与诗的冲突中面临着强烈的资源饥渴。民间资源参与了新诗文类合法性、风格多样化的自我建构。取法歌谣,构成了新诗史初期一道特别的景观。具体践行新诗取法歌谣的诗人中,刘半农、刘大白、朱湘构成了三种不同的面向。站在诗学立场上的刘半农,立志为新诗“创造新韵”“增多诗体”,他的歌谣诗体现了对“方言性”“民歌体式”的偏好;刘大白、沈玄庐代表了一种政治立场对歌谣通俗性的借重;朱湘深入歌谣文学性内部,挖掘歌谣的修辞、节奏、音调融入新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中学教师多数受过中高等教育,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在任职资格、学历结构、教学经验、师资性别比例、工资待遇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安徽中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在师资与教材、教育组织、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如师资条件日趋改善,教材选择日益生活化和专业化,英语教育组织日趋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关于英语教育方法的讨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并或多或少的应用于实际的英语教育当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语教育对当今英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半农在“五四”前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和诗歌,涉及多国作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篇。所译小说内容丰富多样,注重情节的生动和结构的新巧,语言流畅,虽然存在改编、译述的情况,但大多能忠实于原作。所译诗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意境、风貌,并逐步打破了古体形式的限制。刘半农这一时期的小说与诗歌翻译,有助于当时的中国读者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创作实践也不无启迪,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