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俗话说:严父出孝子,严师出名徒。严在辞海中有一种释义为父亲,父亲形象是双面的,一面是敬畏,一面是慈爱。严师是享受权威和付出爱心的父亲。对老师的敬畏来自权威,老师有权威,学生才会信服。老师权威的树立不是  相似文献   

2.
由子女撰写的当代名人侧传,倾向于将父亲认定为家庭的唯一中心和支柱,肯定父亲在家庭内部的领导权威,从而造成父母形象地位的错置,集体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伟大的母亲”形象,折射出传统父权思想在名人家庭内部的流传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十二楼》和冯梦龙的"三言"都塑造了许多父亲形象,由于二人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二人作品中父亲的身份和家庭地位都不同。《十二楼》中的父亲多具有权威,尤其是在儿女婚姻大事上;"三言"中的父亲涉及阶层较宽泛,有官绅、地主富家、鬼怪、帝王、盗贼及众多的商人和市民,大部分父亲在家庭中不具有权威,一般都是女性家长做主。  相似文献   

4.
在《赎罪》中,麦克尤恩安排了三个家庭父亲不同程度地"缺席",这与小说的人物主题发展、深刻的社会背景及作家的身份焦虑密切相关。虽然父亲在显性层面上是缺席的,但纵观全文的男性形象,父性权威和霸权性男性气质弥漫并贯穿整个故事进程,父亲形象以种种变形和隐喻的身份"在场",无形中影响着小说主人公们的发展。麦克尤恩的这种男性书写不仅描绘了二战背景下的男性图景,而且表达出作者对消解父权文化,摒弃阶级封锁,以及建构更加和谐两性关系的热切关照。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在自传色彩颇浓的四部小说中皆隐去父亲形象,造成了父亲形象的"缺席"现象,这与作品运用的童话模式以及作家的身份焦虑有关。虽然父亲形象在显性层面上是缺席的,但纵观作品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无形之中的父性权威存在并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进程,父亲形象以种种变形身份而"在场"。夏洛蒂的这种男性形象书写不仅描摹了作家身边的男性图景,而且传达了解构父权文化、探索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人对于自身的理解,一直在以人性论为支点发生偏移和转动。而亲缘关系被认为是人性中最为稳固的坐标。因此,父亲的形象就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人性指示作用。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身份,还因为内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结构里,所以父亲一直代表着权力和威严。与之相对的,则是被压抑和忽视的子一辈。由此等级关系引申出来的顺从也好,反抗也罢,通常在思想更新的时代里"父亲"会被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负面形象。但是,随着对于人伦的认识加深,父亲的形象也不再是固执的权威或无赖的流氓,他们终于从恶的废墟中爬出来,回到了真实而平稳的秩序中。  相似文献   

7.
"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型意义。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是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线性梳理,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透视社会生活与文学思潮的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蕴与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父权制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父亲形象也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地演变,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父亲形象在文学中也成为一个矛盾体,他既是子辈渴望逃离的权威符号,又是子辈最终要回归的精神家园。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郑德体 《教师》2011,(13):19-19
俗话说:严父出孝子,严师出名徒。“严”在辞海中有一种释义为“父亲”,父亲形象是双面的,一面是敬畏,一面是慈爱。严师是享受权威和付出爱心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子女和家族的影响。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否定性描写,表明曹雪芹对父亲权威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从作品主要人物C先生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危言》中刚性的政治批评观点和《随札》里柔韧的人文情怀。通过对国家意志本质的揭露和对公民权利入木三分的分析,库切深刻揭示了当今社会民主进程中有关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霸权现象;在理性之外对耻辱感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任何形式迫害的批判,暗示了公民个体可以拯救自身尊严的三种方式;对亲情的怀念和对经典的推崇则体现了作者浓浓的人生情趣和深厚的老年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库切的生态书写氤氲于其后殖民创作之中,生态主题与后殖民主题在其作品中相互交融,具有典型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特色。以往的评论主要从后殖民理论视阈来分析库切的文学创作,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后殖民生态书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展示库切后殖民生态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库切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绝非空洞地赞美大自然或将其浪漫化,而是与残酷的种族殖民战争及种族殖民统治相关联,具有明显的伦理政治倾向。通过探究《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所蕴含的后殖民生态关注,我们能够窥见库切尊重一切生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容及反对一切霸权的后殖民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空间理论是近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库切几部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从空间的权力统制、身体作为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叙事的空间化三方面论述库切在文学创作中的空间观,从而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空间本质的探索,库切向欧洲文学普遍主义原则挑战,对传统欧洲文学叙述模式、小说观念和作者权威的颠覆实际上创造出了一种事实上的批判文学,并以文本的形式参与了改变霸权政治的行动,并且体现着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关怀。  相似文献   

14.
父亲印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研究随机选取了包括初中、高中在内的4所不同类型学校的423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探讨中学生的父亲印象。结果表明:中学生对父亲印象是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父亲个性印象"的满意度最高,"父亲时代印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现代父亲基本上已经建立起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观念,但却很难成为孩子眼中跟得上潮流的父亲。"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代一同进步"是现代父亲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对抗华人"刻板印象"的自觉创作,成果显著,父者形象的建构是其中颇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父者形象主要指第一代移民群体。试从否定现实父亲,追寻精神之父和重构历史,彰显华裔英雄本色两个方面来分析父者形象建构的策略,并由此解析这一形象建构的意图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托,以《圣经》以及库切的小说为蓝本,通过分析库切小说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变形,探讨库切对《圣经》原型的新发展,从而挖掘出库切小说中隐含的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18.
库切的自传体小说《夏日》采用了新奇的表达方式:将自我揉碎在多个人物的视域内加以评价,从而展现出多个侧面的自我主体形象。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和作者的自传观相吻合的,是对传统自传观的解构与重建。借助于各个受访者独立视角的描述,虽有虚构的成分在其中,但却是力求达到真实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该作品如同一部多声部的陈述,最后形成作家库切对于自我的多元剖析及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