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3.
音乐和服装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在美的创造中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不仅蕴含着潜在的数学比例关系,而且两者都通过节奏来表达情感色彩,都具有时空艺术的特点,在不同时代演绎着共同的美学时尚.  相似文献   

4.
朗格对音乐的本质的看法承袭了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观点,但二者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和音乐的情感问题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朗格主张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辩证统一关系;汉斯立克则主张音乐不表现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朗格的观点是较科学的辩证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创作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猛 《文教资料》2008,(6):74-75
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无"的美学范畴源自于古代哲学中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本体论上呈现出对立共构的美学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则往往以无表现有,以有表现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相生关系,可以拓开十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物理空间到审美心理空间,并能提高艺术表现力与丰富艺术审美内涵。究其美学上的本质意向,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在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上的“以少总多”,此为表层的;其二,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取向于以有限而蕴无限,此为深层的;其三,在造境上留有虚灵之域,以供接受者参与、体悟,此为外延性的。虚实相生从宇宙观到生命意识,再到传统文化精神,都有着血脉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朗格对音乐的本质的看法承袭了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观点,但二者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和音乐的情感问题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朗格主张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辩证统一关系;汉斯立克则主张音乐不表现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朗格的观点是较科学的辩证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创作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人生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域,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的理论资源。传统人生美学的"天人合一"观有利于促成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和之美"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所追求的和谐主体建构具有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强调情理和谐、内外兼修等方面;老庄"有无相生"观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实现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人王维与宋末词人张炎因为禅缘而契合。首先,他们习禅的思想依据比较相似。其次,他们所作诗词都体现出了闲的文化品住,并在直观中蕴含着空观的审美追求以及纯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创造的"灵境"论和"契合"论丰富了现代美学的境界学说和审美意识论。本文通过文化哲学的方法,在对比中揭示了梁宗岱美学思想的特征,并指出了其在现代美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珊·朗格是卡西尔的门徒,为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其关于符号论美学的研究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对符号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思想之中仍有不当之处,存在片面性。文章以梵高作品《农鞋》为切入点,主要简析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思想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苏珊·朗格是卡西尔的门徒,为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其关于符号论美学的研究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对符号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思想之中仍有不当之处,存在片面性。文章以梵高作品《农鞋》为切入点,主要简析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思想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大音希声"的再诠释--兼说"空无"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音希声”说,是用“希声”来赞颂“大音”,倡导有无相生,音声相和。它的美学潜义,一考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拥抱那整体的音乐形象,如痴如醉,忘我无他;二是兼指休止符的运用,可能达到无声似有声的妙境。这正是中国潜美学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和音乐欣赏里的颠峰状态。中外俗文学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曹建波 《四川教育》2008,(12):41-41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有三点必不可少,即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延伸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第一点重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言,第二点是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目标,第三点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张载哲学思想中的"有无"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意涵,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无"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最早应当从老子始,老子思想中"有无"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涵是隐而不彰的,到了庄子那里,"无有"并在即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了,魏晋时期"有无"思想的发展真正达到了最高峰,郭象提出的"独化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有无"思想的最终逻辑演化。而张载的"有无"思想就吸收了新道家所发展的"有无"理论,将"有无"转化为"虚气",在新的理论背景下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境而生情,由情而忆境,情境相生,就能激发他们有话要写,有情要抒的写作动机,有效发挥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训练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应创设良好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下引只注章数)“反者道之动”体现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在道家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看到他的正面,  相似文献   

18.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较比于其他声乐艺术而言多了一层哲学思想韵味,因为其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内,更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影响最深的当属“有无”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哲学思想奠定了我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根基,如绘画艺术的“天人合一”,书法艺术的“道法自然”等等,民族声乐艺术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吸收更多体现在“有为”与“无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吸收与体现才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