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文物旅游精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在造园和建筑上,综合运用多种传统技艺,博采汉、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古典园林与寺庙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古典园林与建筑宝库中的不朽篇章,具有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一座天然民族文化宫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承德的皇家寺庙久负盛名,但相应的文物讲解水平还有待于继续提升,各座皇家寺庙因历史内涵时代背景不同,讲解的内容和重点也有各有特点。普陀宗乘之庙是皇家寺庙的重要代表,对它的讲解工作尤其是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也尤为典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对其讲解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承徒清代人文景观主要是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皇家寺庙群,这些人文景观与承德自然景观——承德丹霞奇观、热河、武烈河等的关系是先有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后由清帝康熙、乾隆建承德避暑山庄和皇家寺庙群,它们相互依托映衬,相辅相承,构成了风格独特内汉涵丰厚的承德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康熙、乾隆的北巡,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相继诞生,承德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和外交的舞台。承德地区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逐形成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其成分有满、汉、蒙,甚至包含西方文化艺术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如何把承德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京津冀生态文明示范区已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利用承德传统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承德历史人文景观,引导承德旅游市场走向成熟,成为国际高端旅游产品,从而带动承德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承德古戏楼     
戏楼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中国古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见证着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承德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不仅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戏楼,在承德的县区乡镇也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民间戏楼,作者对承德现存古戏楼的分布情况、建筑形式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古戏楼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承德古戏楼     
戏楼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中国古戏搂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见证着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承德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不仅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戏楼,在承德的县区乡镇也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民间戏楼,作者对承德现存古戏楼的分布情况、建筑形式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古戏楼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康熙帝择址热河兴建避暑山庄至今己三百余年,其以热河(承德)独特地理环境为本,融汇汉满蒙藏等多民族文化,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成熟并达到高峰的典型代表.以古为鉴,相承保护避暑山庄周围形胜在历史层面,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层面,对于承德的城市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承德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是旅游、文化、城建三要素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研究历史文化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名城建设中深入挖掘历史资源,遵从历史文化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古城特色和魅力,才能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承德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清代自入关以来,统治者通过策划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狝、设立行宫等对热河地区逐步开发。特别是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在此肇建,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效应,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在避暑山庄周围形成城市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及肇建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并将避暑和秋狝长期化和制度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承德人口猛增、商业不断繁荣,逐渐拉开了与周围地区其他行宫及城镇的差距,城市规模扩大。包围着避暑山庄的承德成为地区行政建制的州府所在,文化教育事业也从无到有。这里不仅成为了集皇家文化、贵族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等社会各阶层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多种宗教相容相合的道场,是满族文化、蒙族习俗、汉族传统水乳交融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延续历史、传承文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财富资源,必须提高对文化价值和保护的自觉认知。在文化保护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认识关系、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文化保护与文化利用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风貌式、全景式、典型式等保护形式和物态性、记录性、传承性等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是承德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承德“和合文化”不仅体现在物化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上,还由内而外凝结在承德的语言里,尤其是承德方言外来词中的地名词和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形容词等,是承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石,是民族融合的结晶,不仅凝结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迹,更体现出承德“和合文化”精神的伟力。  相似文献   

12.
承德坝上草原是承德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德独特的资源优势.承德坝上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结合当地的综合特色,遵循以挖掘皇家文化内涵为主脉,以保护、开发、利用为原则,以低碳草原生态旅游为出发点,合理划分功能区,科学地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承德的革命文物主要分为革命历史遗址、纪念场所和历史文献三大类。承德革命文物保护尚存在革命文物的概念缺乏法律法规的统一界定;对革命文物保护资金不足,监管不力;对革命文物内涵挖掘、宣传不够到位等问题或不足。对承德革命文物进行保护需充分认识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对已知革命文物应进行全面修缮与保护;加大对革命文物宣传、推介工作力度与依法竖立革命文物历史纪事碑等。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承德的寺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755年普宁寺建成后,香火旺盛,喇嘛云集,逐步成了清代塞外藏传佛教活动中心。这些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笼络了西藏的活佛,团结了藏族人民,粉碎了外国入侵者分裂西藏的野心,加强了清政府与新疆、内蒙、辽宁等省的密切联系。今日,西藏、青海、内蒙的佛教徒还经常来承德寺庙膜拜,外八庙仍然起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承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迫在眉睫。课题通过调查掌握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提出一些保护传承的思路供有关部门借鉴,希望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深公众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这些宝贵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人君者,取象于天”这是华夏先民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以天的至上神为绝对前提条件的.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华夏民族先于中国社会一体化超稳定结构,并催生这一社会体制的内在精神因素.承德外八庙为清帝“康乾时期”的皇家寺庙,其建筑形式与布局寓意着这一古老的意识.本文拟从外八庙建造的历史背景、营建思想、建筑形式及其布局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海河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海河水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海河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重点从加强海河水利工程建设;保护开发海河建筑景观文化、桥梁文化;加大依法治理管理力度;对海河水文化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保护传承海河水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传统衙署建筑既是旧式官府的载体,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的文物、财富,热河兵备道衙署是清代负责承德民政、财政、司法等事务的地方特设机构,在发展旅游名城背景下,从研究该衙署建筑历史变迁以及遗存保护入手,分析旅游名城建设中衙署文化如何发挥特色影响和再生功能演进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尊崇和优礼喇嘛教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宗教政策,承德的皇家寺庙群,统称外八庙,其中的八座寺庙由喇嘛主持寺务,归北京理藩院管理。清政府在以理藩院为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给外八庙喇嘛以厚待,并提供宗教学习的场所,提高喇嘛的素质。清政府在扶植喇嘛教的同时,通过规定喇嘛庙额缺等多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喇嘛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承德藏传佛教寺庙兴建原因分析,探寻藏传佛教寺庙在承德建成的时代背景及特殊自然环境对藏传佛教寺庙影响,发现承德藏传佛教寺庙兴建是清朝民族融合的需要及清政府民族宗教怀柔政策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