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作家和读者这两种“文本”存在样式理解的偏颇和运作失范,是造成鲁迅研究纷急不断的重要原因;非人文化的惟政治解读与非历史化的伪学术话语都是实用主义和时尚化倾向;研究者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品格,确立“历史中间物”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而真正地“走近鲁迅”,与鲁迅及其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2.
冯光廉先生在《鲁迅小说研究》(天津人民出社,1989.10版,以下简称《研究》,引文不另标出)中指出,建国以来,鲁讯小说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五、六十年代一些研究者“从政治革命与鲁迅小说关系的角度上”建立的理论体系,二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些研究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上”建立的理论体系,三是八十年代末期一些研究者从“鲁迅精神气质、人格特征等方面来研究作家主体与小说之间的联系。”这个归纳大体上是准确的。论者从事鲁迅小说研究,虽说恰好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但主要成果却出现在末一阶段。这一学术文化背景,也使他的研究自成特色。  相似文献   

3.
实现教育学话语根本性转换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学科的话语都是本学科思想的表现形式 ,是表示语言超出其字面意义而属于意识形态化的宽泛的实践 ,话语建构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的话语之中展开的。从表面上看 ,研究者使用话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 ,话语是在更基本的层面上支配着研究者 ,研究者在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话语的影响力之中 ,受到话语的左右。① 就中国教育学话语而言 ,虽然有不少教育研究者试图建立适合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教育学话语体系 ,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然而 ,西方文化语境话语、权力话语、大综合话语、先验预置话语等 ,仍然…  相似文献   

4.
鲁迅研究中,研究者多注意到并积极宣扬了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其强烈的复仇精神。其实,复仇与牺牲是鲁迅先生两个重要的精神侧面,这在其重要作品《野草》中鲜明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回顾现代中国文学的不同创作路线,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坛,甚至“先锋派“们.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位作家像鲁迅那样无情地鞭笞了自己民族的弱点?又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向着自我的心灵提出挑战?鲁迅这种无情地解剖别人与解剖自己的精神,对于一向自满自足的民族来说,是何等的震撼!鲁迅一直被推崇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祖师.尽管人们曾一再地试图超越他,但历史仍把作家们抛在鲁迅既有的精神轨道上.……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创作中,《野草》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中,悖论话语作为《野草》阐释的重点之一,理应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拟从思维品格、哲学品格、美学品格三个方面对此予以探究,以期呈现出它在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的权力话语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既是文学话语范本, 又是权力话语经典。鲁迅在特定历史人文环境中生成的权力话语, 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批判性与前瞻性, 涵盖着深广的时代特征与政治文化内容, 显示出作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鲁迅的权力话语丰富多彩而独具魅力, 是他反抗被描写开拓出的一条最能描写自己的路。鲁迅的新思想、新创造, 都在催生新的权力话语中被记录下来, 成为一种能够发挥权力话语的精神文本。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个很简单又很难说清楚的作家。说他简单,确实简单,名字如雷贯耳,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高高在上,要找到介绍鲁迅的话语也多如牛毛。但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真切了解鲁迅呢?当笔者再次教学《社戏》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发现了这样一个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不仅创造了一种杂文范式,更创造了一种杂文思维。它不仅影响了大陆杂文创作,台湾杂文亦深受其影响。柏杨、李敖、龙应台等作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自我意识、理性批判精神和情感透视方面,最能体现他们的继承精神。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创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胖者概念化的书写,潜藏着他在时代社会迷局中的反思、隐忧与困惑。鲁迅生命历程中的幼年遭遇、官场实践、都市体验,与胖者形象的生成互为镜像。油胖身体的形塑折射出他厌恶官场、警惕商业、关注子辈的多维眼光。与此同时,他在写作中通过对医疗与卫生话语的借用,实现了胖者隐喻与国民性批判的接合。由此可见,研究鲁迅的身体书写,不能只关注其最终的思想内涵,还应递进式地发掘其形塑路径,感知作家复杂的精神动向和写作内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共为中国现代文学树立的两面旗帜,是政治话语规范、利用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最佳例证。随着政治主题的变化和文学环境的变迁,政治意识形态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旗帜的地位发生变迁并被最终解构,赵树理和鲁迅文学命运的沉浮充分体现了政治话语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2.
自从鲁迅塑造出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评论者对该形象内涵的多义性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评判者大都站在时代背景和性格学的立场上解释阿Q的愚昧麻木,把作为落后国民性象征的“精神胜利法”定义为自欺欺人的生存哲学。这种阐述固然与作家创作主旨相符,但是,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用来传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不仅创造了一种杂范式,更创造了一种杂思维。它不仅影响了大陆杂创作,台湾杂亦深受其影响。柏杨、李敖、龙应台等作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自我意识、理性批判精神和情感透视方面,最能体现他们的继承精神。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创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鲁迅的文化接受观作了追踪评析,认为,它的形成既有鲁迅个人的原因,更有时代的影响,并与鲁迅早期爱国主义精神、朴素辩证唯物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同时,鲁迅的文化接受观又具有明显的向外来文化偏斜的主导倾向(此点迄今尚未引起研究者们的足够注意)。鲜明的针对性、社会功利价值追求、民族文化心理批判等特征,它在不同时期又呈示出体现鲁迅一贯思维特征的独特的演进、变化和深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对老舍与中国现代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鲁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韧性战斗的精神对老舍的人格构成有着潜在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深化和强化。从创作倾向上看,老舍对鲁迅精神的吸取主要体现在对“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的继承和弘扬。老舍与研会作家如茅盾、许地山、冰心等有着精神和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9.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