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问题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物体的重力是否改变?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依据是:物体的重力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决定.由G=mg,只要物体所处的位置(纬度、高  相似文献   

2.
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初中和高中的物理学习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高中阶段,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引领学生跨入牛顿运动定律世界大门的第一步。但受困于传统教学方法,多数教师在讲授这一章节内容时,往往采用语言描述或Flash播放的方式,这明显不符合高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3.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力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大多数学生对"物体在空气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还可搞清楚,但对于"液体中物体的超重、失重现象'则感到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此类问题不仅涉及重力、弹力,还要涉及浮力在超重、失重过程中的特点.为使学生熟悉、掌握此类题型的思考方法,现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的时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有向下的加重度分量)时,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重度(或有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相似文献   

5.
乘坐电梯往往使人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如从低层至高层,电梯分别做向上加速——匀速——向上减速运动。在此过程中,你会感到整个心似乎一会儿掉了下来,一会儿又悬于空中,很不踏实。实际上,人体随电梯向上加速运动心脏的位置就会相对原来平衡位置微微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实验,效果很好.一、演示装如图1所示,用一个矿泉水瓶,在其底部开一个直径2cm的小孔(作通气和注水孔),把一块橡皮膜(最好选用避孕套)扎在瓶口上,橡皮膜宜扎的稍松弛些,在瓶内装入适量水后,橡皮膜成一个水球.实验时,通过观察水球的大小的变化来研究水的超重、失重现象.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普通体重计在超、失重实验中效果不明显直观的问题,将大量程压力传感器与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相结合设计发明的"数字化"体重计,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物理数字化实验室中力传感器量程小的问题,还可以定量探究人蹲下和站起过程中的超、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8.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理念。但是,当今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却因为部分教育者持有"应试教育"的观念而未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本文基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相关的调查数据分析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理念。但是,当今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却因为部分教育者持有"应试教育"的观念而未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本文基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相关的调查数据分析高中课堂中的"后排生"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顾敏洁 《教师》2012,(36):102-102
"超重和失重"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备课过程中,对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做了仔细的分析与选择,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以DIS温度、压强及气中氧传感器探究“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结果表明:H2O2在分解的过程中伴随着反应体系温度的变化,不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条件;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能表示H2O2分解速率;单独使用DIS压强传感器开展本探究实践活动,科学性有所欠缺。为使探究活动更具备“定量”属性,使用DIS温度、压强以及气中氧传感器对本探究活动展开实验。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从学科融合角度、定性与定量实验整合角度、规范角度出发使用DIS系统”的活动建议,以更丰富的实验证据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同时助力学生体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从情境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在鄂尔多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这包括高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高速发展与经济秩序之间的矛盾、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等七个方面,这就要求为鄂尔多斯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便民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发挥司法对经济秩序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课堂教学总是基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应地,课堂教学研究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先行设计,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其重点体现在教师应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除了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主体间性,促进学与教的互动,还要求具有科学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我们周围的磁现象"一节中尝试角色转换,在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解决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掌握再学习的方法上进行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一、W=((△Φ)~2)/(R·△t)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普适公式吗?贵刊2008年第4期中浅谈安培力做功的一般量度式((△Φ)~2)/(R·△t)一文认为,在电磁感应现象中,((△Φ)~2)/(R·△t)是安培力做功、电路中产生的电能的一般量度式,且不依赖于磁场是否匀强;不依赖于相对切割速度是否匀速;不依赖于磁场的变化是否均匀.可见,它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多种情况,它是电磁感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