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评价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诊断、导向和塑型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以评价改革为支点撬动观念转变,全面认识学生评价的多重价值;以评价改革为框架推动学校转型,反映办学标准评价的实践张力与发展;以评价改革为基准引导能力升级,多方推动现代学校的品质提升。当前学校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关键时期,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为指导,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有益探索,通过评价改革逆向推进办学理念和措施的改进,形成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推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优质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优质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成为教育的重要选择。优质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个性化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师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纷繁的世界和纷繁的挑战,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力量,是信息、知识还是智慧?又该怎样的方式去给予?信息、知识、智慧三的内涵、联系和教育价值到底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清醒审思无论对学校教育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传统行业快速发展的社会新形态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开展精准扶贫,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文章从分析薄弱学校的需求入手,分析"互联网+"的教育功能,厘清"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与"薄弱学校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典型的"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路径,为政府制定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学校发展的根本在于师生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学校的有效管理应着力于营造适宜广大师生自主发展、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态环境,建立促进师生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机制,达到实现学校优质发展的战略愿景。现代教育生态机制就是根据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和师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协调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价值符合师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及满足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师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推动学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育人的社会组织,是师生探究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心灵、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发展之路,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源泉所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要满足全民学习、全域学习、终生学习的要求,其价值定位要着眼于公平、优质、高效,最后达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效果。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和学校改进运动是与学习型社会教育需求匹配的教育质量和效能改进政策与实践运动。后发展学校理应得到改善。与已经发展很好的学校相比,后发展学校指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在资源配置齐备之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由于积弱太久学校自主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能力有待加强和供给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社会在发展,教育应同步,学校是教育的社会单元细胞,发展教育须发展学校。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发展学生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学生的前提和保证。学校发展重在建设校本课程及其教研制度文化,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的发展中,因为对学校与教育的关系认识不全面、不清晰,学校的发展存在比较多的困惑。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但是,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与社会机构、经济实体的混合体,是教育的微观基础,具有经济属性。学校与教育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决定了学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帆 《辽宁教育》2006,(7):17-19
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进行现代学校发展设计,使学校进入主动发展与内涵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新一轮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校中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迈向现代学校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教育是改善和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千秋大业。从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健康教育没能较好地落到实处 ,学生健康状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 ,与社会经济发展没能同步。本文就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及存在问题提出分析 ,并对加强和改善学校健康教育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现代化概念受到了现代化空间边界论、学校作用有限论和非学校化思潮的挑战。然而,从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重心下移和学习化社会中学校功能重新定位的视角看,学校教育现代化概念具有合理性,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设计可以进行从学校改进到学校发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价值转换,并可以建构包括资源、质量、公平、持续性、管理和生命活力等在内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建设与应用"为主的"1.0时代"迈进了以"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催生了智慧学校建设的转型升级。智慧学校的"智慧"样态,是以学习者的智慧养成为目标,在学校通过体制、机制的管理变革以及智能技术支持的学校环境变革,打造技术变革教学的创新场景,以促进和支持人的智慧的生成和体现。智慧学校建设应遵循区域整体设计与学校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智慧学校建设思路,探索基于区域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整体构架、以学校作为建设主体、以课程整体变革为引领、以泛在深度的智慧学习为驱动的智慧学校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教育小语》共分八辑。在这里,福泽谕吉阐释了教育之大义:为了人民教育,立教育之法,耗巨资而不误其处置,就可以使整个国家繁荣昌盛;沛西·能厘清了教育之目的:一切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尽其可能达到最高度的个人发展;杜威对学校的作用进行了界定: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的发展中,因为对学校与教育的关系认识不全面、不清晰,学校的发展存在比较多的困惑.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但是,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与社会机构、经济实体的混合体,是教育的微观基础,具有经济属性.学校与教育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决定了学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开放,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由松散变得紧密。本文从人的完整教育的诉求和学校组织良性发展的需要两个不同侧面,重新审视学校与社区互动的价值,充分认识学校是社区的学校,社区是学校的社区,学校与社区依存共生。学校要自觉地开发与利用潜在社区资源,规划学校的发展、丰富课程资源、改进办学效能,提升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网络社会和教育信息化诸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对学校发展的挑战,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关乎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学校社区教育是指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基础,学校和社区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形成共识,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校、社区同步发展的教育形式。一、学校、社区教育的意义1.学校、社区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完成。素质教育强调,学校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因此,学校和社区应不失时机地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加速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2.学校、社区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形成。个性化教育是…  相似文献   

19.
虽然学校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早期人们并没有关注到学校教育的负功能,只是看到了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才逐渐意识到了学校教育在发挥其正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相应负面影响。正确地认识学校教育的负功能对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合作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但过度竞争的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组织结构的异化,组织文化的缺失和学校竞争的失范等负面效应。应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摒弃过度竞争意识,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合作创新机制进行组织再造,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扁平化学校组织结构,优化学校领导的角色与行为,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