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知道,眼前这个“四通八达”、“上窜下跳”的吴锦才,这个“风风火火”、名声四扬的吴锦才,其新闻生涯,却有一个窘迫的开端呢!吴锦才16岁参加江苏省语文竞赛,得了个第三名,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业组当记者时,尚不足20岁。一个瘦弱的孩子,镜片后面一对羞涩的眼睛总是怯生生的,一脸稚气。两年后,吴锦才的组长总结他的进步时,曾这样  相似文献   

2.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3.
1989年7月下旬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海外侨友的一封来信,并附寄一本《瞭望》周刊(海外版)。信中说:“感谢这位不相识的作者,把国内沿海开放城市的外商投资环境告诉了我们。许多朋友在看了《烟台经济开发区巡礼》这篇文章之后,坚定了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探险家,跟踪长江漂流,骑摩托车西行5000公里的采访,参加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进入九万大山寻访“野人”踪迹……4封遗书,曾写下了他的勃勃英气。 他是一个出色的记者,让自己在思考型记者的行列中定位,即使面对恶势力的威胁,他也敢于说出真话。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无畏把“强荧”这个名字写进了中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金榜。 强荧进入”新民晚报》前,曾当过大学教师,虽染得一身斯文,即以男子汉的刚健把记者的活几干得十分精彩。 1993年,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正在积极与世界新闻事  相似文献   

5.
难以忘却记者梦还是在不谙世故的少年时代,范庆锋就做起了他的记者梦。在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写过《我的理想》的作文中,那多半是“长大要当解放军”、“长大要当科学家”,可范庆锋却写道:“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记者,而且要当个好记者”。可幸运女神对他似乎并不垂青,甚至有意把他捉弄。1978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范庆锋,憋足劲要考新闻系,可偏偏录取到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学物理。  相似文献   

6.
1978年,来自农村的赵国光,带着一身泥土芳香,跨进吉林日报社大门,开始了他酷爱的记者生涯。十年来,他走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农家茅舍,贫困山区,抗洪前线,都留下了他辛勤采访的足迹。每年,他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农村采访,见报稿  相似文献   

7.
象他的名字一样,陈健中等身材,长得结实、魁梧,谈吐大方,声音宏亮。这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一九八五年夏末秋初,我们曾一起参加了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邀请京、津、沪知识青年回访北大荒的活动,十个月后,又在上海申江饭店的一间客房里会面了。北大荒的战友,新闻界的同行,可聊的话题太多了。陈健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论才能,他在解放日报根本数不上,他只是个六八届初中毕业生,正在艰难地一门一门地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合格证;论资历,他是在一九八四年报社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时才被录用的……然而,当我们的谈话结束时,我却觉得应该写写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     
《青年记者》2008,(1):F0002-F0002
新的一年开始了,《青年记者》根据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建议,版面上作了些调整。 当然,我们力求更内在的变化; 关注“趋势”: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办刊的肥沃土壤,也是我们办刊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还是在不谙世事的少年时代,范庆锋就做起了他的记者梦。1987年初夏,《青年导报》那个心地善良而又“爱才如命”的总编辑.把当记者的机会给了范庆锋。当他接过那个烫金的“记者证”时,却又突然觉得手中的小本本,份量是那样的重。范庆锋毕竟已不是儿时那个范庆锋,理智似乎早已战胜了激情。他知道,自己一个学物理的大专生,半路出家干记者,有可能一辈子成不了名记者,但总可以成为一个好记者。1987年11月17日,一个重大的机遇终于降临。那天,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的读者,对唐湘岳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从《举报人的命运》、《不能用人质事件解决经济纠纷》,到《茶山常绿颂英魂》、《何以引得凤凰来》,透过这些频密的署名报道,一名党报记者热情、执著、仗义执言、坚持真理的形象呼之欲出.生活中,这位年轻记者、光明日报驻湖南记者站副站长,显得干练而沉静,瘦弱的身体很不起眼,唯有一双眼睛大而有神,闪着坚定的光亮.  相似文献   

11.
1993年8月6日。北京,全国记协新闻发布厅。建国44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评选在这里揭晓。来自河南《青年导报》的记者部主任范庆锋,面对这份崇高的荣誉,眼睛禁不住湿润了。不是他感情过于脆弱,而是一个中原汉子经过十余年苦苦求索,梦想成真后那别样的思绪别样的情。一、难以忘却记者梦还是在不谙世故的少年时代,范庆锋就做起了他的记者梦。在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曾写过的《我的理想》的作文里,范庆锋的理想不是“长大要当解放军”,也不是“当科学家”,而是“当记者”,并且要当“好记者”。幸运之神对他似乎并不垂青。1978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范庆锋,憋足劲要考新闻系,通知书下来了,被录取到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学物理。师专毕业后,范庆锋本来已经分配到令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区机关。可一纸调令,他被调到了最基层——豫东某县的一个乡政府办公室。作为出生在黄河故道的农家娃,能够有这么一只“铁饭碗”,范庆锋无论如何也该满足了,可他偏偏又拾起了童年时的记者梦。这梦对他尽管是那么遥远,那么苦涩,可他依然是那么痴迷。当时,《中国青年报》正在开展人生观大讨论,他禁不住拿起了那支“三寸秃笔”,就那么摇啊摇,一直摇了  相似文献   

12.
一、赠青年记者采访归来气喘嘘,日夜苦思开篇词。劝君登高向远眺,江河奔流启汝思。二、赠青年编辑一论再论三四论,五评六评七八评。问君哪能思如涌,俯身听潮自有声。附:甘惜分先生2002年12月15日致本刊编辑信××同志:写了几个字,不知能否占用《新闻爱好者》宝贵篇幅制版登出来,一以表示对新闻工作仍有热爱,二以表示此人尚在人间。我的字写得不好,如蒙允准,大谢。祝新年大吉。甘惜分十二月十五日诗二首——赠青年记者、青年编辑@甘惜分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他对新闻还是一张白纸。 两年后,他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厚厚的一堆获奖证书。 作为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十大商圈”主力报道记者之一、作为名牌栏目“给酒店打分”系列报道的主持人和主要采写人、作为以《安定门桥改造,12月你在干什么》系列报道为代表的调查报道记者,两年来,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更是在商报读者中声名远播。采访中,常有被采访对象拿着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4.
信,饱含深情的信,从北国,从南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向首都。亲人不安的思念,朋友焦灼的询问,师长亲切的鼓励,同行热情的赞扬,读者关切的问候……信,雪花般的信,纯洁,真诚,纷纷扬扬,飘洒在办公桌上,这是对正义的支持,这就是希望! 于力坐在桌前,泪水无声地淌了下来。能够被人理解的人,是幸福的!泪水遮住了视线,把思绪带回到不久前的一天晚上。  相似文献   

15.
肃穆的灵堂,萦回的哀乐,五彩的花圈,飘拂的挽联。亲朋的哀泣。 5月14日,乌云笼罩着新田大地,紫金山脚下侯马市殡仪馆内,摆放着一盒骨灰和一帧遗像。候马市委书记王国栋、市长孙先虎率领市五大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及各界人士近千人,为一位26岁青年举行追悼会,中共临汾地委宣传部负责人也敬献了花圈。 “今天,是我平生第一次致悼词,而且是给一位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他叫赵关勇。赵关勇为采访新亚欧大陆桥不幸……”致悼词的市委副书记李山林声音艰涩,泪水模糊了眼睛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解放初期,他曾任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等重要职务。最近全国记协主席团、书记处作出决定,设立范长江新闻奖,以奖励我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这是我国新闻界一件有意义的活动。范长江的记者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抗日战争初期,他是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领导人,又是当年党的新闻事业机关“国际新闻社”的社长。他深知记者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18.
1966年初秋,正当林彪、“四人帮”疯狂叫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际,有一天晚上,广州沙面江边,有一个青年在堤上踯躅。突然,他从书包里掏出了四只硬皮笔记本,嗖一嗖地丢进滚滚的珠江。笔记本没有马上沉没,在暮色苍茫的江面上漂流,漂流……。这个青年,就是南方日报的记者吴彩章同志。他不是什么“走资派”,但被一些人认为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这四本笔记本里,正是他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学习业务知识和采访、写作心得的记录,也就是走“白专道路”的物证,万一给抄出来,肯定会惹麻烦的。所以,他不得不把几年的心血,忍痛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19.
盛夏,薄暮。上海. 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病人,床头的入院卡上写着:叶世涛,54岁,右限视网膜剥离。这是一次不小的手术。术后,医生将患者两眼都包扎起来,仰卧着不让头部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位善于捕捉新闻的“观察家”,用来观察世界的“窗户”现在被封闭了。病倒床上,叶世涛有些悔不该当初了。几年  相似文献   

20.
这一代青年记者将目睹、参与、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走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是跨世纪的一代,任重道远。在青年记者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指点,需要鼓起信心和热情,需要砥砺,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于9月2日至14日举办的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新华社社长穆青(9月14日)、副社长郭超人(9月2日、5日、14日)数次参加了青年记者们的讨论,有感而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作了语重心长、意味深远的即席发言。为师、为长,亦作为老记者,他们的经验与见解,对于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乃至更多的人们,都很有教益,特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