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娜 《阅读与鉴赏》2011,(9):35-35,62
当新课程改革日益蓬勃开展起来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从主体变为主导,从演员变为导演和编剧,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一种坦诚的交流,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心"的交流。交流贴近了学生,交流使学生愉悦,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快乐的翅膀。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文本间的横向和纵向的交流,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以及在读文章时的语言交流与碰撞,是一种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而一些教师往往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品味、去感悟的时候,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其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多一些等待,往往会更精彩!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学生通过思考能自己寻求到答案的问题或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他答案,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散的火花。等待,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等待,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等待,能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3.
多年的教改实践使笔者认识到,课堂讨论是沟通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是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无疑有利于启迪、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敢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战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常年与学生和教材打交道,勇于教育探索,积极开展课改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同行之间相互交流或讨论的机会相对较少。如何为一线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如何及时反映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怎样快速地为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怎样让教师思维的闪光点发扬光大?怎样动员更多教师加入教研互助的行列?……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期刊编辑应该思考的。实践表明,开设“互动平台”栏目,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让广大教师自由平等地开展讨论,让教材编辑、命题专家与广大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是教学期刊主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增强时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最近关注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发现通常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着你问我答的交流形式,仿如打乒乓球,你来我往,直至答案正确;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一部分学生控制场面,一部分学生充当旁观者;集体讨论时学生交流对象只指向老师,并且中等生、学困生和几个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的机会.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6.
理论阐释一、变写作指导为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打开写作思路传统的作文指导多为程式化的说教或写作方法的灌输,效果甚微。而交流讨论首先提供写作题目或话题,让学生在阅读命题导语的启示下进行思考:写什么,怎样写。接着,让若干学生发表自己的构想或想到的题材。最后,将“评价”活动前移,让学生讨论:哪些题材或构想比较好,哪些题材或构想不恰当。教师的责任是组织交流讨论,必要时作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相互借鉴。这样的交流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表达思维,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全班的写作起点。二、变教师评价为学生交流评价,让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 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组织学生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相互间合作探究,取长补短、相互完善,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直接影响着“讨论式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在  相似文献   

8.
所谓小组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学生从已知出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发挥小组讨论的认知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兴奋的问题,创设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景,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把知识内化。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理念来说,小班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师生多方面、多渠道互动。把班级缩小,人数减少,就是为让教师能跟每个学生都有交流与互动,学生之间有多元、多重性交流和沟通。这正是在大班情况下,在传统的教授模式下所不能做好的,因为正是这种互动和交流,才使教师寻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交流。教师只有在互动中才能读懂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走近学生。  相似文献   

10.
褚幼萍 《化学教与学》2012,(1):75-76,63
复习课堂需要营造“对话交流”,它能暴露出学生知识上的欠缺和思维上的不足,它能促进学生心灵火花上的碰撞,它能让教师的复习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也为课堂增添了一些“意外”和“鲜活”。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交流状态,应该是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属于自身的任务,他们相互商量和启发,认真倾听,课堂上的"讨论之球"非常自然地在学生中传递。这样,讨论很容易得到深化,同伴之间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对教师来说,课堂讨论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为了避免学生的“思维短路”,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把握正确的知识概念,驾驭准确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  相似文献   

13.
<正>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其获得更全面、综合的发展,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此做一点思考和阐述。1.鼓励互动交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与教师或同伴在积极的氛围中进行互动交流,他们的思路会被打开,思维将发生碰撞,有时甚至会呈现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认识、行为上的偏差,或者由于缺乏对课堂讨论的思考和研究,使得讨论缺乏实质性的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无效,流于形式.要使讨论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辩论,达到广泛交流,深层思考,理清思路,得到提高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应对课堂讨论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和谐而灵动的课堂交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从创设情境、注重追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课堂交流。  相似文献   

16.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课堂中应该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充分的进行思考,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全面的读懂学生,教师组织的全班交流与反思才更有效,才更能促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师课后的反思。只有全员参与活动,才能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对比例尺的认识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通过自学和讨论交流,最后提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尝试错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错误”教学法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教师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从而获得更牢固的真知。  相似文献   

19.
讨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形式之一。适当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由于课堂讨论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信息交流,也是教师指导学习思考方法的好时机。然而,在当副教学中由于课堂讨论组织不当而造成的流于形式、不讲实效、浪费时间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一、创设条件,激起讨论学生能不能讨论得起采,这和教师是否肯人民主和谐的教学作风,以及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国际性的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当前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论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使课堂教学由单纯的精讲多练变为让学生反复练习和运用语言,逐步掌握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