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友 《下一代》2013,(10):6-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15岁的母亲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承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发展,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2.
3.
熊国英 《江西教育》2012,(25):17-19
自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第一个少年班取得成功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超前班""火箭班",近几年又与时进称之为"创新人才班""资优生班",培养特殊人才——神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的确,天才不是来自知识精英,而是来  相似文献   

4.
许多 《中学教育》2005,(3):43-44
王福志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新式农民,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培养了被称为“神童”的儿子。他儿子王京9岁读完小学。16岁时已两次考入清华大学。以下是他培养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支玲琳(解放日报记者):作为今年全国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0岁男孩苏刘溢高考取得566分的成绩引起了全国关注。“神童”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不少家长急于一窥究竟。而几乎在同时,—个旨在“复制神童”的民间“种子计划”也被媒体披露了出来。此计划尽管收费颇高,但应者众。当年中科大少年班几位“神童”的命运令人感叹,引发的思考至今余波未平,但为何时至今天,人们对天才神话、“神童”制造的追捧和热情依然热度不减?  相似文献   

6.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降生于上海一个“名门望族”的家庭.父亲李骏康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化系.母亲张明璋是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毕业生。在那时这可算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他的教育十分尽心和严格.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使他在数学、英文和国文方面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国‘神童’在美国成为流浪汉”的网络新闻引发广泛的争议。一位在国内因学业十分顺利而怀着美好的梦想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神童,为何竟成了流浪汉?  相似文献   

8.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上千万名学习困难的孩子。事实上,这些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这一点并不难理解,那些上了名牌大学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比没上好的大学的孩子聪明。是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们学习困难。以下是很多临床案例中的一个。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差生是怎样被父母千辛万苦地"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51):45-46
"独生父母"现象,是我国现代社会家庭问题研究的一项现实性内容,从计划生育时代到二孩政策实施的当今,独生父母的角色适应程度,与社会融入的强度,包括他们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自我角色的调整与适应,都成为研究我国生育政策实施背景、社会家庭组建模式、单位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他的妹妹聂思思(同样是13岁)又以600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兄妹二人,一理一文,都是少年大学生。2005年,全国年龄最小的考  相似文献   

11.
这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若是家长的头脑被各种育儿神话裹挟,并以此为目标去努力养育出一个完美孩子,免不了会焦虑成病,很可能就成了孩子□中的“祸害”。我们需要将“父母”拉下神坛,实事求是地认识父母这个角色,让父母回归凡人姿态。也只有为人父母者不再纠结于原生家庭,认识到父母也只是普通人,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父母和解;接受自己的凡人属性,接纳自己的现实局限性,与自己和解,才能从根本上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从而缓解养育焦虑。  相似文献   

12.
《父母必读》2009,(9):136-137
再也不能睡懒觉,再也不能潇洒地出游,连看电视都受了限制,更不用说原来二人世界里的温馨和浪漫了。但是,如果你们的调整有效,就会发现“新”世界中的新美好。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当今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接触与思考,深深地感到,当今的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六不懂”。  相似文献   

14.
15.
李桂珍 《考试周刊》2013,(57):177-178
<正>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了家庭的恒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再苦不能苦孩子"似乎成了千万个家庭的共同信念。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很少能换位思考自己应当为父母、为周围的人做些什么。更有部分学生存在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是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虽然教育者一直强调并贯彻德育为首,先成人后成才的理  相似文献   

16.
王妮 《母婴世界》2010,(5):78-79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小宝宝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一件东西,这时,大人出自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但小宝宝却哭闹不休,发起"牛"脾气。又或者,微凉的天气,爱漂亮的小姑娘非要穿那件漂亮的吊带裙,大人却偏要她再加多件外套,小姑娘勉强穿上外套,但心里却闹起了别扭。面对以上情景,做爸爸妈妈的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孩子啊,整天对你怒目而视,话也不好好说,父子俩倒像对儿仇人!”一位父亲说起自己上初二的儿子时忍不住叹气。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农村幼儿家长的父母对培养幼儿阅读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瑞灼 《教育》2009,(2):5-5
新修订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特别突出了家庭保护和人性化关怀,其中规定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否则将构成违法受到处罚。(2008年12月28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20.
李阳波 《成才之路》2011,(20):9-I0005
学生整天上学,不仅有功课上的压力,也常有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困扰,所以下课回家后,家长要营造一个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学生忘忧解劳。一要"笑脸相迎"孩子一回家,家长就要满脸笑容地招呼他,并问他:"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好玩的事吗?"你的问话会引导孩子,让他觉得上学是一件美好的事。家长千万别劈头盖脸就问:"数学考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