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2.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闫福龄一、填空题:1·原始诗歌代表作主要有一、-2·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有一、、、-。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诗一篇。4·《诗经》中的诗分、、一、一三类。5·《诗》之“六艺”是指、、6.《诗经》中全面反映农妇终年劳动情景的长篇叙...  相似文献   

4.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5.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对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一篇记载是很能体现上古“陈诗观风”的特色的。它具体描述了季札按次序听取《诗三百》的各个部分的诗乐评论,是从美学、从诗乐特点来考察探讨各国风俗民情和政治盛衰的精彩、深刻的概评,实际是比较了当时各国、各民族(如周、楚等族)的文艺。这样,它就不单是对《诗经》最早的完整、具体、系统的一篇评论,而更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完整的文艺评论或(一代、各国的)作品风格论,同时也是最早的一篇完整的文学比较论且是比较文学论,自然也是最早完整的一篇美学评论。前此,对此珍贵文献和…  相似文献   

6.
“思无邪”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孔子几乎就是第一个对它推崇备至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对《诗经》精警却是片言只语的评论,一直是《诗》学家解《诗》和文学评论家论诗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他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之论中的“思无邪”,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学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简论《诗经·小雅·鹤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雅·鹤鸣》在《诗经》中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篇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中国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说的是:《鹤鸣》还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  相似文献   

8.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9.
辟(bì) “辟”有“君主”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策“策”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  相似文献   

10.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1.
王粲是古今公认的建安时期的一个杰出作家,一生创作“诗、赋、论、议垂60篇”(《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文学成就被前人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七哀诗》、《登楼赋》都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名作。特别是20岁前创作的《七哀诗》第一首,前人评价极高。有的说,“王仲宣《七哀诗》‘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何焯《义门读书记》)有的赞为“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沈德潜《古诗源》)更有的说它“冠古独步”(方东  相似文献   

12.
<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它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诗经》中,“风”诗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诗经》里成就最高的部分.《幽风·七月》是“风’诗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全篇长达八十八句,极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我们学习和掌握《诗经》的成就.了解奴隶社会的历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等都是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内容。在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诗歌教育。他曾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为不学《诗经》就茫然无知,什么也看不到,更无法前进。孔子如此教导儿子要重视《诗经》,并非是出于偏私,他也时常这样教导其弟子们:“小于何莫学夫诗!”更值得玩味的是,孔子还因为南容这个人经常诵读《诗经·大雅·抑之》中的句子,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孔子的时代,《诗…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也是了不起的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记录在他的书信与序言中,反映在他的诗歌批评中,也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整理和正确评价这份文学遗产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 我国是个诗国,不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了《诗经》那样的诗歌总集,而且在《尚书》那样的上古史书中已有关于诗歌的论说。《尚书·虞书》中所写的:“诗言志,歌咏言”,精辟地指出了诗的本质以及诗与歌的区别。其后的《礼记·乐记》中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诗经·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都是从《尚书》之说衍生来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四人邦”否定民歌的鼓噪声中,“四人邦”的御用文人全盘否定《诗经》。他们给《诗经·国风》扣上“主导倾向是反动的”帽子,胡说《伐檀》、《硕鼠》的作者“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等等。鲁迅先生说:“《诗经》是经,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诗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社会面貌,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的重要著作。它在文学史上,标志着二三千年前我国诗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为我国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根据毛主席关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指示,正确评价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18.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对其中“条桑”之“条”的训释,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为“修剪”,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一种是把“条”当作“挑”的通假字,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新版《辞源》和高亨《诗经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相似文献   

20.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